童年觜距已专场,何况而今益老苍。
天网恢然罩鸾鹄,朝阳鸣矣革蜩螗。
士谁与贺争同进,众亦推弘诣太常。
可惜祠官无气力,不能搢笏诵阿房。
【注释】
觜:鸟嘴。距:鸟爪。场:指科举考场。
况:何况。益:更加。老苍:形容衰老。
恢然:广阔广大的样子。
蜩螗(tiáo zhé):蝉声。
士谁:读书人,有谁。贺争同进:与自己一起争取功名。
太常:古代官名,掌管礼乐祭祀。
阿房:秦朝宫殿名,这里指皇帝的宫室。
【赏析】
这首诗为送友人赴省作。方蒙仲去省,是求取功名之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期望、祝愿,同时也寄托了诗人自己对仕途的向往之情。
首句“童年觜距已专场”,用夸张手法写方蒙仲年少时已经才华出众,能言善辩,颇有建树;颔联“何况而今益老苍”,用反诘的语气说:“如今你年纪更大了,难道还比不上我吗?”这是诗人自谦之词,表明自己比方蒙仲更有资格去应举。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对方蒙仲才华的赞美和对自己年岁增长的感慨。
“天网恢然罩鸾鹄”,“天网”比喻科举制度,“鸾鹄”代指人才。诗人把人才喻为鸾鹄,说他们被这个制度所笼罩,这既表明了自己对朝廷的景仰之心,也流露出了对官场的向往之情。
“朝阳鸣矣革蜩螗”,“朝阳鸣矣”即鸣于朝阳,鸣于朝政。“革蜩螗”指蝉声,“螗”通“蛬”。诗人借用《诗经·大雅·荡》中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之意,以“鸣矣”来暗示自己渴望得到重用的愿望。“鸣矣”与“螗”相对,一为鸣响,一为蝉声;一为朝阳,一为朝政,二者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更加突出了诗人对朝政的热切关注和殷切期盼。
“士谁与贺争同进,众亦推弘诣太常。”“士谁与贺争同进”意为有谁会和自己去争夺功名?“士谁”与“贺争同进”相对,一为士子们,一为他人;一为争夺功名,一为竞争升迁;“争同进”与“弘诣太常”相对,一为竞争升迁,一为追求理想。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之情,希望友人能够像他一样积极进取,实现自己的抱负。
“可惜祠官无气力,不能搢笏诵阿房。”“祠官”即地方官,“搢笏”指官员上朝时插笏于腰前以示身份。“阿房”指阿房宫,秦朝的一座宏伟壮观的宫殿。这两句诗通过描写祠官无力插笏而诵阿房的情景,来表达作者对祠官无能、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遗憾和不满。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赴省的送别和祝福,抒发了作者对仕途的向往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