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已龙钟不出村,尚能抱瓮灌蔬园。
瓦盆甚朴常盛酒,茅屋虽低可负暄。
锄倦扶藜访邻叟,祭归怀肉遗诸孙。
后生记取耆年语,世世休思入县门。

【注释】

方君:指作者的朋友,名不详。八老:指汉文帝时八位老人的聚会。效颦:摹仿别人的容貌或行为。内三题余四十年前已作遂不重说倡:这三道试题是四十年前做的,现在不想再提了。倡,同娼妓。

龙钟:年老体衰的样子。出村:离开村子。抱瓮灌蔬园:抱着水罐浇灌蔬菜。

朴:简陋。常盛酒:常用来盛酒的瓦盆质朴无华。

负暄:晒太阳取暖。

锄:除草、松土。扶藜(lí):拄着藜杖(一种拐杖)。邻叟:邻居的老头儿。

祭归怀肉遗诸孙:祭祀完毕后回家,将肉分给子孙们吃。

耆(qí)年:老年。语:话、谚语。

休思入县门:别想着去当官。

【赏析】

此诗作于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诗人在家乡山阴做知县期间。诗人与友人相聚,相互酬和,写了不少诗。这首是其中的一部分。

开头一句“听蛙方君作八老诗效颦各赋一首内三题余四十年前已作遂不重说倡”,表明诗人与友人相聚时,大家互相唱和的情景。八老诗,即汉代孝宣帝元帝时期,召集天下八方贤士共宴,并请他们赋诗以纪其事。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个典故,表示自己与友人相聚时的愉快心情。但是,由于自己年纪大了,身体衰弱,不能出去应酬,只能在家里写诗,所以用“效颦”二字自嘲。“三题”指的是前面提到的三个题目。“遂不重说倡”的意思是就不再说了。

下面五句,都是写自己的田园生活。第一句“身已龙钟不出村”,表明自己年纪已大,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出门去干事情。第二句“尚能抱瓮灌蔬园”,表明自己还能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第三句“瓦盆甚朴常盛酒”和第四句“茅屋虽低可负暄”,都描写自己简朴的生活。“瓦盆甚朴”,说明自己没有华丽的装饰品;“茅屋虽低”,说明自己的生活条件并不好。这两句诗,既表现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现了诗人对简朴生活的热爱。最后一句“后生记取耆年语,世世休思入县门”,意思是希望年轻人能够记住老年人的话,不要追求名利而忘了自己的本性。这既是对青年人的一种劝诫,也是诗人自身生活经验的一种总结。

这首诗是作者在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在家乡山阴做知县时写的。当时他与友人相聚,大家在一起吟诗唱和,互相酬答。其中就有一首七律,题为《听蛙方君作八老诗效颦各赋一首内三题余四十年前已作遂不重说倡》。诗人用“效颦”二字自嘲,意思是说: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不能像年轻人那样出门应酬,只能在家里写些诗歌来应付一下场面。但是,这些年来,我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不再有其他的想法了。

这首诗写得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它不仅表达了诗人自己对生活的热爱,也表达了他对人生的一种态度。诗人通过写自己与友人相聚的情景,以及自己在乡村的生活经历,展示了自己安贫乐道的思想境界。同时,诗人还通过写自己的诗歌创作,表达了自己对诗歌艺术的追求和热爱。这种追求和热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因此,可以说,这首诗是诗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心灵的真实流露。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