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声㶁㶁树苍苍,云有高僧占一房。
粮绝罕曾起烟火,佛来不肯下禅床。
缁流谁可传宗旨,黄敕难招坐道场。
何必真分一间住,偶为但过亦清凉。
【注释】
余平生:我一生;不至:不曾来到。
庐山六月廿八日夜梦同孙季蕃游焉林木参天瀑声如雷山中物色良是一刹甚幽邃傍人告曰此中:有人告诉我,这里就是那“一刹甚幽邃”之地。
林泉:山林中的泉水。
㶁㶁(xù xū):水流动的样子。
苍苍:树木茂盛的样子,此处指云气缭绕,浓密而高远。
粮绝:粮食断绝。罕曾:很少。起烟火:做饭。
佛来不肯下禅床:佛教徒来了也不下禅床,即不入禅房。
缁流:僧尼、道士。谁可传宗旨:谁能传授佛法的宗旨?黄敕:皇帝的诏令。难招坐道场:难以招揽僧人进行讲法。
不必真分一间住:不必真的在这个地方居住。
偶为但过亦清凉:偶尔来到这里也感到清凉。
【赏析】
《庐山烟雨题襟录》,是南宋诗人范成大任太医时所作。全诗共五十六字,描写了作者在庐山游玩时,夜宿山顶观瀑布,见云烟缭绕,听到泉声潺潺,闻到木香扑鼻,感受到一种清静的境界。诗中流露出作者对庐山的喜爱与留恋之情,以及他对世俗的厌倦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
首句“余平生不至庐山”,直接点明了作者对庐山的向往之情。“不至”,表示自己从未亲自到过庐山游玩,但却一直心驰神往。这种情感既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的热爱,又体现了他的谦虚谨慎的品质。接下来“六月廿八日夜梦同孙季蕃游焉”,则进一步展开对庐山的描绘。作者梦见自己与好友孙季蕃一起游览庐山,感受到了庐山的美丽景色和神奇魅力。
“林木参天瀑声如雷”,描述了庐山的林木茂密,瀑布声势浩大,仿佛要震耳欲聋。这一句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自然风光,又展示了作者的艺术才华。接着“山中物色良是一刹甚幽邃”,则进一步强调了庐山的幽静之美。在这里,作者通过对比手法,将庐山与其他名胜古迹进行比较,突出了庐山的独特之处。
“傍人告曰此中泉声㶁㶁树苍苍,云有高僧占一房”,这四句则是对庐山环境的进一步描绘。作者通过观察周围的环境,发现这里不仅有清澈的泉水,还有茂盛的树木和飘渺的云雾。同时,他还注意到这里有一位高僧占据了一处住所。这些细节描写既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又增添了读者对庐山的神秘感和敬畏感。
“粮绝罕曾起烟火,佛来不肯下禅床”,这两句则是对庐山僧侣生活的描写。作者观察到这里的僧侣们生活简朴,很少使用火炉做饭,而且他们并不贪恋世俗之乐。当佛教大师来访时,他们更是不卑不亢,不卑不亢的态度让作者深感敬佩。这两句既是对庐山僧侣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赞美。
“缁流谁可传宗旨?黄敕难招坐道场”。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对佛法的看法。他认为佛法是一种高深莫测的学问,需要长时间的修行才能领悟其真谛。因此,他不愿意仅仅为了名利而修习佛法,而是追求内心的清净和超脱。这种思想体现了作者对于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也展现了他在面对世俗诱惑时的坚定立场。
最后两句“何必真分一间住,偶为但过亦清凉”,则是作者对庐山的再次感慨。他认为在庐山居住并不一定非要真正在那里修行或者隐居,有时候只是为了享受一下那里的美景和宁静而已。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豁达和从容不迫的心态。
这首诗通过对庐山的描绘和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同时,它也传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淡泊和对于内心宁静的追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