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尽诸公上要津,丹山除目一番新。
六卿尤重大宗伯,九制须还老舍人。
太史将封乃留滞,纪瞻虽召尚逡巡。
应怜公干今衰病,频寄书来寂寞滨。

【注释】:

①寄翁丹山侍郎:即寄翁丹山,指唐代宰相李德裕,字文饶。他曾在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845年)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故称“侍郎”。丹山,地名,在今浙江临海市境内。

②诸公:指当时朝中的显贵。

③上要津:指入仕为官之门路。

④太史:指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等事务的官职。

⑤纪瞻:名不详,曾任中书舍人,后贬官到润州句容县(今属江苏)任司马。

⑥公干:指白居易,曾作《答微之宣州见寄》诗赠给好友元稹,诗中有“我今衰病少,君亦鬓毛斑。惟当同忧喜,无忘共悲欢”句,可见两人友情深厚。

⑦寂寞滨:指诗人自己的处境。

【赏析】:

这是一首酬赠诗,诗人以丹山为题来酬赠李德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及对他仕途坎坷的关切之情。

开头四句:“阅尽诸公上要津,丹山除目一番新。”意为我已经阅尽了所有的显贵们,如今终于来到了丹山这个新的高位。其中“诸公”指的是当时朝中的显贵;“阅尽”是说已经全部看遍;“要津”指入仕为官之门路;“丹山”指代李德裕;“除目”指授官之意。诗人用“阅尽诸公上要津”,表明他曾经走过许多仕途的门径,现在终于来到一个新的起点,而“丹山除目一番新”,则表明他刚刚被任命为新职,一切从头开始。这四句写诗人自己经过一番努力,最终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下面八句,诗人把笔触转向了他人,通过描写其他人物的命运变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怀和担忧。

前六句,诗人分别描绘出李商隐的三个友人:太史令张弘靖、中书舍人郑亚、润州司马纪实。张弘靖在唐穆宗长庆年间任太史令,后被贬为陈州刺史;郑亚在唐敬宗时担任中书舍人,后来也被贬到润州任职;纪实在唐文宗时期担任过中书舍人,后来因事被贬到润州。这几位友人都在不同程度上遭遇了政治上的打击,处境艰难。诗人用“尤重大宗伯”,暗示李德裕在朝廷中地位崇高,但同时也隐含着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九制须还老舍人”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忧虑,担心他们无法摆脱困境。

最后两句:“太史将封乃留滞,纪瞻虽召尚逡巡。”诗人进一步描绘出两位友人的困境。太史令将要被册封为王,但他们却因为种种原因而滞留在润州;中书舍人纪实虽然被召回京城,但却迟迟不愿上任。这两句既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也表现了诗人对他们的关切之情。

最后两句:“应怜公干今衰病,频寄书来寂寞滨。”诗人用“寂寞滨”来表达自己的处境,同时也暗含着对友人的思念和关切之情。这两句既是对友人的安慰,也是对自己心境的真实写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