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人共读道旁碑,一敏一钝天赋之。敏者过目跃骑去,钝者停鞭方凝思。
哀哉德祖丹颈祸,伏于伯喈黄绢辞。古人服善有公是,回也知十赐知二。
圣师笑曰女弗如,未闻端木惎颜氏。呜呼向使颜氏逢若人,未知何地堪容身。
这首诗是唐代李绅的《题读碑图》。它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两位文人学者在阅读碑文时的不同表现和心态。
我们来看诗的第一句:“二人共读道旁碑,一敏一钝天赋之。” 在这里,“二人”指的是两位学者,他们在道旁一起读书,而“一敏一钝”则描述了他们的天性差异。这里的“敏者过目跃骑去”,“钝者停鞭方凝思”,形象地描绘了两位学者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前者能够迅速理解和掌握知识,后者则需要更多时间去思考和消化。
接下来是诗句的第二部分:“哀哉德祖丹颈祸,伏于伯喈黄绢辞。”“哀哉”一词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和感慨。这里的“德祖丹颈祸”是指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而“伏于伯喈黄绢辞”则是指他因为黄绢辞而被陷害。这里的“伏于”表示被迫害或被利用,而“伯喈黄绢辞”则是古代的一种说法,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言辞犀利,能言善辩。
然后是第三句:“古人服善有公是,回也知十赐知二。”这句话的意思是古人对于善行的评价是客观公正的,而孔子的学生颜回则被认为是知道十之九,但不知道十之一二的人。这里通过对比古今人的评价标准来强调颜回的智慧和谦逊。
第四句:“圣师笑曰女弗如,未闻端木惎颜氏。呜呼向使颜氏逢若人,未知何地堪容身。”这是整首诗的关键所在,也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地方。这里的“圣师”指的是老师,他笑着对颜回说:“你不如我,我没有听说过端木惎颜氏。”这里既表达了老师对自己教学方法的认可,也暗含了他对颜回的期望和鼓励。而结尾的“呜呼向使颜氏逢若人,未知何地堪容身”则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和担忧。如果颜回能够遇到像老师这样的人,那么他可能就不会陷入困境,而是能够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发展自己的才华。
这首诗通过对两位学者的不同表现和态度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它也通过对比古今人的评价标准来强调颜回的智慧和谦逊。最后,诗人以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和担忧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