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至仁声著,甘棠几去思。
敬姜嗟哭子,伯道痛无儿。
郎省伤连璧,文闱见刻辞。
边民纷堕泪,忍读岘山碑。
【注释】
1.商侍郎挽词:商侍郎,即殷士儋,字子正。唐代诗人,曾任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等职,后被贬为江陵司马。他的诗作多表现了作者对朝廷的忠心和对人民的疾苦。
2.所至仁声著:意指他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和敬仰。
3.甘棠几去思:甘棠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树木,传说中它生长在周文王的封地岐山之南,人们在那里种植甘棠树可以免遭虫害,因此被称为“甘棠”。这里用甘棠来比喻商侍郎。
4.敬姜嗟哭子:敬姜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贤妻良母,她的儿子仲任(又称孟尝君)因为得罪了齐闵王而被囚禁。后来,齐国发生政变,齐闵王被杀,仲任也被释放回国。敬姜为了儿子的安全,只好让他躲了起来。后来,仲任又回到了齐国,但已经被废黜并流放到燕国。敬姜为了儿子的安危,只好流泪哭泣。
5.伯道痛无儿:伯道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的字,他曾担任鲁国的上卿。后来,叔孙豹因为触犯了当时的权臣而遭到陷害,最后被迫自杀。据说,叔孙豹临死前还感叹自己没有子孙后代。
6.郎省伤连璧:郎省是汉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境内。相传这里是古代玉器的制作之地,因此被称为“连璧”。这里用“连璧”来形容商侍郎的才华出众和德才兼备。
7.文闱见刻辞:文闱是指科举考试的考场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国家教育考试院所在地。这里用“刻辞”来形容商侍郎的文章写得很有水平。
8.边民纷堕泪:边民是指居住在边境地区的人民。这里的“堕泪”表示他们因为感动而流泪。
9.忍读岘山碑:岘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境内。相传这里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历史事件,即晋朝将领王濬率领晋军攻破了吴国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并在岘山上立下了一块石碑。这里用“岘山”来形容商侍郎的不幸遭遇。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殷士儋写给商侍郎的挽词。诗中通过描绘商侍郎在不同地方的表现和遭遇,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哀悼之情。
第一句“所至仁声著”,描绘了商侍郎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和敬仰。这里使用了“所至”这个词,表示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好名声。同时,也体现了商侍郎的仁爱之心和高尚品质。
第二句“甘棠几去思”,借用了甘棠这一典故来表达对商侍郎的怀念之情。甘棠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树木,它生长在周文王的封地岐山之南,人们在那里种植甘棠树可以免遭虫害,因此被称为“甘棠”。这里用甘棠来比喻商侍郎,表达了对他深深的怀念和思念之情。
第三句“敬姜嗟哭子”,借用了敬姜这一典故来表达对商侍郎的同情和哀悼之情。敬姜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位贤妻良母,她的儿子仲任(又称孟尝君)因为得罪了齐闵王而被囚禁。后来,齐国发生政变,齐闵王被杀,仲任也被释放回国。敬姜为了儿子的安全,只好让他躲了起来。后来,仲任又回到了齐国,但已经被废黜并流放到燕国。敬姜为了儿子的安危,只好流泪哭泣。这里表达了对商侍郎不幸遭遇的同情和哀悼之情。
第四句“伯道痛无儿”,借用了伯道这一典故来表达对商侍郎的哀悼之情。伯道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的字,他曾担任鲁国的上卿。后来,叔孙豹因为触犯了当时的权臣而遭到陷害,最后被迫自杀。据说,叔孙豹临死前还感叹自己没有子孙后代。这里表达了对商侍郎不幸遭遇的哀悼之情。
第五句“郎省伤连璧”,借用了郎省这一典故来表达对商侍郎的哀悼之情。郎省是汉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信阳市境内。相传这里是古代玉器的制作之地,因此被称为“连璧”。这里用“连璧”来形容商侍郎的才华出众和德才兼备。
第六句“文闱见刻辞”,借用了文闱这一典故来表达对商侍郎的文章才能的赞美和哀悼之情。文闱是指科举考试的考场所在地,也就是今天的国家教育考试院所在地。这里用“刻辞”来形容商侍郎的文章写得很有水平。
第七句“边民纷堕泪”,借用了边民这一典故来表达对商侍郎的哀悼之情。边民是指居住在边境地区的人民。这里的“堕泪”表示他们因为感动而流泪。
第八句“忍读岘山碑”,借用了岘山这一典故来表达对商侍郎的哀悼之情。岘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位于今天的湖北省襄阳市境内。相传这里曾发生过一件著名的历史事件,即晋朝将领王濬率领晋军攻破了吴国的都城建业(今南京市),并在岘山上立下了一块石碑。这里用“岘山”来形容商侍郎的不幸遭遇。
整首诗通过描绘商侍郎在不同地方的表现和遭遇,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哀悼之情。其中运用了许多典故和诗词元素,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文学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