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八万四千偈,舌端辩才若翻水。
山空月落说向谁,不如出口入吾耳。
当时受者亡是公,乌有先生子虚子。
我却曾见语录来,只有空空数张纸。

注释:

  1. 向来八万四千偈,舌端辩才若翻水:意思是说我以前听过八万四千个关于佛家经文的讲解,舌头上能讲出如翻水的般滔滔不绝。
  2. 山空月落说向谁,不如出口入吾耳:意为如果只是我一个人在山中空荡荡、月亮落下的夜晚里独自说给别人听,那么还不如直接说出来给我听呢。
  3. 当时受者亡是公,乌有先生子虚子:这是在说当时的听众们都是一些没有是非观念的人,就像是没有听说过“亡是公”和“子虚子”的人一样。
  4. 我却曾见语录来,只有空空数张纸:意思是说我曾经见过这些语录,但是那些文字却只有几张纸而已。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抒怀之作,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以及他们言论的感慨。
    首句“向来八万四千偈”,诗人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自己曾经听过的关于佛家经文的讲解数量之多,仿佛滔滔江水连绵不绝。这里的“八万四千偈”并非实指,而是诗人的一种夸张表达手法,用来强调自己对于经文的了解之深。
    接下来的句子“舌端辩才若翻水”,诗人将自己比喻为一位能够用言辞如翻水的辩士,展现了自己的雄辩口才。然而,这样的才华在面对真正的智者时显得如此微不足道,甚至不如将自己的见解说出来。这里的“亡是公”和“子虚子”是指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孔子和庄子,诗人通过提及他们,表达了自己对于真理的追求与坚持,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面对权威时的谦逊态度。
    第三句“山空月落说向谁,不如出口入吾耳”,诗人进一步强调了自己的观点,即真正的智慧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通过实践来检验。他建议人们将所学知识付诸于实践中,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道理。这句诗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实践的重视和鼓励大家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的态度。
    最后一句“当时受者亡是公,乌有先生子虚子”,诗人回顾了历史上的一些智者,指出他们的学说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可能是因为当时的人们过于迷信权威,忽视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同时,诗人也提到了“子虚子”,这个名字可能是后人为了增加诗歌的趣味性而加入的虚构成分。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及其言论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实践的重要性以及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同时,诗人还通过诗歌的形式传达了他对现实社会现象的思考和批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