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集万感,胡为淹此留。
诗成夔子国,人在仲宣楼。
络纬声中泪,芭蕉雨里愁。
遥知屡门倚,应念有方游。
【注释】:
①禾山:指禾山寺。在今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桥畔,为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所建,故又名白公山。②秋兴:即秋日登临赋诗。③“夜起”二句:意谓作者在深夜里因感慨万千,无法成眠,因而起身徘徊,留连于这禾山寺中。④“诗成”二句:指作者因感怀而作《夔子歌》,人则立于仲宣(王粲)楼上吟咏。⑤络纬:蟋蟀的别名,相传《诗经》中有“七月鸣鞘,八月断续”,此处用以形容夏夜蟋蟀声。⑥芭蕉:芭蕉树叶大而薄,易受风雨摧残,常用以喻愁。⑦“遥知”二句:意思是说,知道有多少次你站在远处眺望这座寺院啊!应念:应当想到;想念。⑧方游:正游玩。⑨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的诗人。
【赏析】:
这是一首写登高望远、怀友思乡的七绝。首联写诗人夜深仍不能成眠,徘徊于寺院之中;颔联写诗人作诗后,登上仲宣楼,吟咏《夔子歌》,抒发情怀;颈联写诗人听到蟋蟀声和雨打芭蕉声,勾起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末联写遥想朋友,想象他正游玩着。全诗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是一首很有艺术价值的抒情小品。
此诗首联点出“秋兴”二字,交代了诗题的缘由。夜深人静,诗人辗转反侧,不能入眠。于是,他披衣而起,漫步在这寂静的寺院之中,徘徊徘徊……如此这般,一直徘徊到天明。首联写诗人夜深仍不能成眠,徘徊于寺院之中。
颔联写诗人作诗后,登上仲宣楼,吟咏《夔子歌》。此时诗人已登上高楼,凭栏远眺,耳听蟋蟀声声悲切,眼前雨打芭蕉叶声声凄厉。此刻诗人不禁想起自己正在远方的朋友。这里,诗人将“蟋蟀声”和“雨打芭蕉”联系起来,借“蟋蟀声”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哀怨。诗人在仲宣楼吟咏《夔子歌》,正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愁绪。诗人在仲宣楼上吟咏《夔子歌》,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愁。“人在仲宣楼”,是说自己就立于仲宣楼上,正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中。诗人在仲宣楼上吟咏《夔子歌》,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愁。“人在仲宣楼”,是说自己就立于仲宣楼上,正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中。
第三联写诗人听到蟋蟀声和雨打芭蕉声,勾起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诗人在仲宣楼上吟咏《夔子歌》,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愁。诗人听到蟋蟀声和雨打芭蕉声,勾起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他正在远方游玩着呢!“遥知屡门倚,应念有方游”,是说我知道他在远方游玩,我也应该想到他正在游玩着吧!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诗人在仲宣楼上吟咏《夔子歌》,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愁。诗人听到蟋蟀声和雨打芭蕉声,勾起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他正在远方游玩着呢!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
这首诗写诗人在仲宣楼上吟咏《夔子歌》的情景。诗人夜深犹不能寐,徘徊于禾山寺中。诗人登楼吟咏之后,更觉心绪纷乱,遂下到庭院,抬头仰望天空,只见明月当空,但见明月皎洁的光辉洒在湖面上,却照不亮诗人心中的愁苦。此时此刻,诗人多么希望有一双温暖的手能够安慰自己啊!最后两句写诗人遥想朋友,设想他此刻一定在游玩着。诗人在仲宣楼上吟咏《夔子歌》,是为了排遣心中的忧愁。诗人听到蟋蟀声和雨打芭蕉声,勾起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他正在远方游玩着呢!这两句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
整首诗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是一首很有艺术价值的抒情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