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名要结后人知,马革何妨死裹尸。
汉帝可能疑薏苡,湘民却解荐江蓠。
纸钱撩乱巫分胙,粉壁阑斑客写诗。
堕水跕鸢无处问,滩头斜照晒鸬鹚。
昭陵渡马伏波庙
功名要结后人知,马革何妨死裹尸。
汉帝可能疑薏苡,湘民却解荐江蓠。
纸钱撩乱巫分胙,粉壁阑斑客写诗。
堕水跕鸢无处问,滩头斜照晒鸬鹚。
注释:
- 昭陵渡:指东汉末年蜀汉名将马援在今湖南沅陵县的马援墓所在地。
- 伏波庙:纪念马援的庙宇。
- 功名:功业和名声。
- 后知:后人了解。
- 马革:用皮革制成的甲衣,比喻战死者的遗体。
- 薏苡(yǐ yǐ):一种植物,传说中可以用来治疗皮肤病。这里比喻被诬陷的人。
- 江蓠(lí):草本植物,古人常用来比喻忠贞不屈的人。
- 纸钱:祭祀时烧的纸做的钱。
- 巫:指巫师。
- 胙(zuò):祭祀用的肉。
- 粉壁:墙壁上涂有白粉。
- 跕鸢(tiān yīn):盘旋飞翔的鹰鸟。
- 晒鸬鹚(lú cí):在阳光下晾晒鸬鹚羽毛。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马援墓前景色和祭奠活动的诗。诗人通过描绘马援墓前的自然景观和人们的活动,表达了对马援的敬仰之情以及对历史事件的感慨。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首句“功名要结后人知”,表明了诗人对功名的看法。他认为功业和名声是值得追求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后人了解和认可这些成果。这体现了诗人对于名利观念的思考。
第二句“马革何妨死裹尸”,则进一步强调了马援的英勇和牺牲精神。他宁愿战死沙场也不愿屈辱地死去,这种精神令人敬佩。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英雄主义的崇拜。
第三句“汉帝可能疑薏苡”,则是对历史事件的一种反思。有人认为马援是被冤枉的,但皇帝却怀疑他的忠诚。这反映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样性。
第四句“湘民却解荐江蓠”,则是对地方官员的讽刺。他们推荐了忠诚于国家的人,但却没有推荐那些真正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这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平和官员的无能。
第五句“纸钱撩乱巫分胙”,则是描绘了祭奠活动中的场景。人们焚烧纸钱,祈求神灵保佑。而巫师则会趁机分取祭品,这也是对社会现象的一种揭露。
第六句“粉壁阑斑客写诗”,则是描绘了诗人自己在马援墓前的情景。他看着粉壁上的诗句,不禁感慨万千。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情感寄托。
最后一句“堕水跕鸢无处问,滩头斜照晒鸬鹚”,则是对马援墓前景色的描绘。诗人看着夕阳下的水面和沙滩上的鸬鹚,感叹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这也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