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带江头蜕绣衣,人归香草谢家池。
只今玉树埋何处,惆怅僧房认得诗。

【注释】

演教寺:唐贞元年间,诗人韩愈任监察御史,曾到江西抚州访友。在抚州时,他游遍了抚州名胜古迹,最后来到东乡县(今江西进贤)。他在县城的演教寺里题写了一首吊楼居朱漕的诗。“玉树”句:比喻才高如玉的文臣被贬谪。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韩愈晚年流放宜春(今江西宜春)时所作的,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春,时韩愈50岁。这首诗是韩愈晚年流放宜春(今广东阳江)时所作,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春,时韩愈50岁,故诗中多感慨之情。

首句“罗带江头蜕绣衣”,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把作者自己比作了脱下官服的人。这个比喻非常贴切、生动,因为诗人自己就是脱下官服的人。“蜕”字既指脱下官服,也含有抛弃官场之意。“人归香草谢家池”,以归隐来表达自己的志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如今我就像那脱下官服的仙人一样,回到故乡去隐居。这里所说的故乡是指诗人的出生地河南孟县。谢家池,即谢氏家园,在河南孟县东南。谢氏家族世代在孟县经营土地和庄园,所以后人称之为谢家庄。

后两句“只今玉树埋何处,惆怅僧房认得诗”,“只今”句,承前启后,由己及物,写今日所见之景,与首句“蜕绣衣”相照应。“玉树”句,比喻才高如玉的文臣被贬谪,与上文“蜕绣衣”相呼应。

“惆怅僧房认得诗”,意思是说现在只有那僧人能认出我所题写的诗稿。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朝廷排斥贤才的不满和失望之情。诗人认为,既然朝廷已经抛弃了他们这些人,那么他们就只能自谋出路,另寻出路了。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己在宜春县的所见所闻,抒发了自己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全诗情感深沉而真挚,充满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