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云来少室,日暮向箕山。
本以无心出,宁随倦客还。
春归伊水绿,花晚洛桥闲。
谁有馀樽酒,相期一解颜。
南征回京至界上驿先呈城中诸友
朝云来少室,日暮向箕山
本以无心出,宁随倦客还。春归伊水绿,花晓落桥闲。谁有余樽酒,相期一解颜。赏析:
【解析】
- 诗歌原文与注释
- “朝云来少室,日暮向箕山” - 欧阳修的诗中“朝云”和“箕山”是两个地名。在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壮丽和诗人内心的感慨。
- “本以无心出,宁随倦客还。” - “无心出”指的是诗人对世事已无太多留恋,只想随性而游;“倦客还”则表达了诗人对归乡的渴望,以及对过往旅途劳顿的无奈。
- “春归伊水绿,花晚洛桥闲。” - “伊水”是一条著名的河流,这里用其绿色来形容春天的气息;“洛桥”则是一个著名的桥梁,诗人用其宁静来形容自己的心境。
- “谁有余樽酒,相期一解颜。” - “樽酒”指的是酒杯中的美酒,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希望能与朋友共饮一杯,以此缓解彼此的疲惫与忧愁。
- 诗词译文
- 朝云从少室山来,夕阳映照在箕山上。我本无心离开尘世,却跟随一个疲惫的客人返回家乡。春天回到了伊水边,那河水呈现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傍晚时分,洛阳桥上的花朵也显得格外悠闲。谁能有多余的酒杯,我们约定一起解忧释闷。
- 赏析与背景
- 此诗作于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作。他在诗中通过描述朝云从少室山到箕山的景象,表达了自己随性而游、不羁世俗的人生态度。同时,他也借景抒情,将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生的感悟融入自然之中,展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豁达情怀。此外,诗中的“伊水”、“洛桥”,以及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描写,都体现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向往。
- 创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 欧阳修在诗中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态度。他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世俗束缚。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前卫的。他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憧憬。
- 这首诗在宋代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不仅成为了宋代文人创作的典范,也被后世传颂和模仿。在文学史上,这首诗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展示了欧阳修高超的艺术造诣,也反映出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抒情之作,也是宋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写照。它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生命和人际关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