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雨既已降,良苗日怀新。
去草如去恶,务令尽陈根。
泥蟠任犊鼻,膝行生浪纹。
眷惟圣天子,傥亦思鸟耘。
注释:
时雨已经降下,好的庄稼一天天茁壮成长。
去除草根就像去除邪恶一样,要确保所有的根都彻底铲除。
泥泞中让牛犊用鼻子拱地,膝盖上留下泥土的纹路。
思念圣天子,也许他也在思考如何进行鸟耕。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农耕劳作的诗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辛勤耕耘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辛勤付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时雨既已降,良苗日怀新。
去草如去恶,务令尽陈根。
泥蟠任犊鼻,膝行生浪纹。
眷惟圣天子,傥亦思鸟耘。
注释:
时雨已经降下,好的庄稼一天天茁壮成长。
去除草根就像去除邪恶一样,要确保所有的根都彻底铲除。
泥泞中让牛犊用鼻子拱地,膝盖上留下泥土的纹路。
思念圣天子,也许他也在思考如何进行鸟耕。
赏析:
这是一首赞美农耕劳作的诗篇。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辛勤耕耘的场景,表达了对农民辛勤付出的敬意和感激之情。整首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意境深远,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时态尚新巧,女工慕精勤。 心手暗相应,照眼花纷纭。 殷勤挑锦字,曲折读回文。 更将无限思,织作雁背云。 逐句释义与分析: 第一句:“时态尚新巧,女工慕精勤。” - 时态:这里可能指的是纺织的时节或者时间状态,即“时节新巧”,意味着纺织技艺在此时显得尤为精巧。 - 女工:强调了织造者是女性,并且对工作充满了敬意和热情。 - 慕精勤:表达了对精湛工艺的追求与敬仰
织图二十四首 浴蚕 青镫映帏幕,络纬鸣井栏。 轧轧挥素手,风露凄已寒。 辛勤度几梭,始复成一端。 寄言罗绮伴,当念麻苎单。 注释: 1. 青镫:青色的灯笼,这里用来照明。 2. 织图:即《织图》,一种描绘织造过程的图画或诗歌。 3. 二十四首 浴蚕:指的是织图中关于蚕丝制作的过程,共分为四部分:浴蚕、取丝、织丝和成衣。 4. 青镫映帏幕:青色的灯笼在帷幕上投下柔和的光线。 5. 络纬鸣井栏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素丝头绪多,羡君好安排。 青鞋不动尘,缓步交去来。 脉脉意欲乱,眷眷首重回。 王言正如丝,亦付经纶才。 注释: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机的开始。这首诗描绘了人们迎接春天、准备耕种的情景。 素丝头绪多,羡君好安排。 意思是说,这些白花花的细线就像春天的桑蚕一样,有很多的线头需要整理,我非常羡慕你善于处理这些细节
《织图二十四首》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组七言古诗,共有二十四首。此组诗作于公元769年(唐肃宗上元二年)初春时节,此时杜甫正在夔州西阁草堂居住。在这段时间里,杜甫创作了这组诗。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 第一首:低眉事机杼,细意把刀尺。 注释:低头处理纺织机上的琐事,仔细地操作剪刀和尺子。 - 第二首:盈盈彼美人,剪剪其束帛。 注释:美丽女子正在裁剪丝帛,动作轻盈而优雅。 - 第三首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盘中水晶咸,井上梧桐叶。 译文:盘中的蚕丝如水晶般晶莹剔透,井上的梧桐树叶在风中轻轻摇曳。 注释:“水晶咸”形容蚕丝如同水晶般透明、纯净;“井上梧桐叶”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井边生长着梧桐树,叶子随风飘动。 赏析: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蚕丝的美丽和桐叶的飘逸,展现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面。诗中的“水晶咸”和“井上梧桐叶”分别用来形容蚕丝和梧桐叶的质感,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注释: 1. 浸纬供织作,寒女两髻丫。 浸泡好的丝线用于纺织。 寒冷中的女子(这里可能指在冬天的妇女)梳理着她们的发髻。 2. 缱绻一缕丝,成就百种花。 缠绵地缠绕着一根丝线,可以织出很多美丽的图案。 3. 弄水春笋寒,卷轮蟾影斜。 水面上泛起的春笋仿佛带有寒意,月光下的影子如同弯月。 4. 人闲小阿香,晴空转雷车。 人们悠闲自在,好像小阿香一样。 晴朗的天空中
诗句翻译: 1. 连村煮茧香,解事谁家娘。 - 描述的是村庄中煮蚕茧的香味四溢,以及不知是谁家的妇女正在处理这些事情。 2. 盈盈意媚灶,拍拍手探汤。 - 这里的“盈盈意媚灶”指的是妇女们温柔地抚摸着灶台,而“拍拍手探汤”则描绘了她们用手去试探水温的情景。 3. 上盆颜色好,转轴头绪长。 - 描述了蚕蛹在上盆(即放入养蚕容器)时色泽鲜艳,且蚕丝的头绪长。 4. 晚来得少休,女伴语隔墙。 -
【注释】 织图二十四首:即《织锦图》,古代的一幅画,画中有二十四位女子在织锦,每幅画都是一位女子。 蛾初脱缠缚:指蚕蛾刚破茧而出时的情景。 得偶粉翅光:指蚕蛾展翅后的样子。 散子金粟圜:形容蚕蛾身上的金点。 岁月判悠悠:指时光流逝很快。 种嗣期绵绵:指桑树的生命周期很长。 送蛾临远水:指将蚕蛾放生到远处的河流中。 早归属明年:指蚕蛾很快就会回到明年。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养蚕女对蚕的怜爱之情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 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 马革裹玉肌,能神不为辱。 虽云事渺茫,解与民为福。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籍的作品。诗中描绘了蚕农的艰辛和奉献,表达了对农民的尊重和赞美。 “春前作蚕市,盛事传西蜀。” 这句话描述了春天来临之前,人们会开始养蚕准备市场,而这个活动在西蜀(四川一带)尤为盛行。 “此邦享先蚕,再拜丝满目。”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儿夫督机丝,输官趁时节。 向来催租瘢,正为坐逾越。 朝来掉篗勤,宁复辞腕脱。 辛勤夜未眠,败屋灯明灭。 译文: 织图二十四首浴蚕 儿夫监督机器丝线,送交官府按时完成。 过去因为欠租而留下疤痕,正是为了逃避拖欠的债务。 早晨起来忙于纺纱,怎么会忘记疲惫的身体。 辛勤劳作到深夜,破旧的房屋里灯光闪烁不定。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庭主妇在纺织过程中的艰辛和无奈
耕图二十一首浸种 早晨的细雨滋润了秋季的庄稼,中午的微风送来了槐树的凉意。 我站在溪水南岸也站在溪水北岸,一边唱歌一边插秧。 双手抛掷不停歇,左右手也不乱行。 我将教导秧马,让它代替我们劳动,不要忘记。 译文:清晨的细雨润泽了秋天的庄稼,中午的微风吹走了槐树的炎热。我站在溪水南岸也站在溪水北岸,一边唱歌一边插秧。双手抛掷不停歇,左右手也不乱行。我将教导秧马,让它代替我们劳动,不要忘记。 赏析
注释: 1. 新秧初出水,渺渺翠毯齐。 - 新秧指的是刚种植的水稻幼苗,初出水指它们刚刚从土壤中露出水面。 2. 清晨且拔擢,父子争提携。 - 拔擢指的是把秧苗从水中拔出泥土。父子争提携则描绘了一家人齐心协力的场景。 3. 既沐青满握,再栉根无泥。 - 沐青表示洗净了秧苗上的泥土,使它们显得更加干净。 4. 及时趁芒种,散著畦东西。 - 芒种是传统的播种季节,趁着这个时机将秧苗均匀地撒播到田地里
这首诗的标题是《耕图二十一首》中的一首,内容如下: 杀草闻吴儿,洒灰传自祖。 田田皆沃壤,泫泫流膏乳。 塍头乌啄泥,谷口鸠唤雨。 敢望稼如云,工夫盖如许。 译文: 在田间劳作的时候,看到农民们辛勤地杀草,然后洒上灰来除草。田里的泥土都肥沃得很,仿佛在流淌着滋润的乳汁。 田地边上,乌鸦啄食泥土;山谷口,黄莺呼唤着春雨。不敢奢望丰收像乌云一样密布,但是要付出足够的劳动和汗水才行。 注释:
耕图二十一首 浸种 解衣日炙背,戴笠汗濡首。 敢辞冒炎蒸,但欲去莨莠。 壶浆与箪食,亭午来饷妇。 要儿知稼穑,岂曰事携幼。 注释: 1. 解衣日炙背:解开衣服晒太阳,太阳晒在背上很热。 2. 戴笠汗濡首:戴帽子流汗沾湿了头。 3. 敢辞冒炎蒸:勇敢地忍受着炎热的天气。 4. 但欲去莨莠:只想去掉不好的莨草和莠草。 5. 壶浆与箪食:指用壶装的酒和用箪盛的食物。 6. 亭午:中午时分。 7.
【注释】 1. 耕图:指《耕田杂诗》。二十一篇,每篇十句。 2. 浸种:指《浸种杂诗》,也是二十一篇,每篇十句。 3. 耘耔:除草、培土等农业劳动,比喻辛勤的耕作。 4. 艰食:艰难的生活。 5. 薿薿:形容庄稼茁壮成长的样子。 6. 馋水:贪欲之心。 7. 雨旸:指天晴和暖。 【赏析】 此诗是一首描写老农辛勤劳作的情景的诗歌。诗的大意是:农田非常辛苦,三番五次地从事着除草培土的农事活动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乡村景象,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一种田园生活的闲适与和谐。 诗句“揠苗鄙宋人,抱瓮惭蒙庄。”表达了农民对农业知识的缺乏,通过拔苗助长的行为,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理解的浅薄。同时,也暗示了农民在面对自然力量面前的无奈与困惑。这里的“蒙庄”指的是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散文家,主张顺应自然的无为而治,反对人为干预自然规律。 “何如衔尾鸦,倒流竭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