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沸渔阳塞马鸣,中兴鸿业幸天成。
且为当世邦家计,宁问他时父子情。
李郭功名无可憾,元颜文字有何评。
若能铭刻燕然石,方许雌黄此颂声。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读懂诗的内容,然后根据注释和题目要求,分析诗句所包含的情感和意象,最后进行赏析。

首句“鼎沸渔阳塞马鸣”,是说在渔阳一带战乱时,战马的蹄声如雷,战火纷飞;第二句“中兴鸿业幸天成”,是说国家刚刚经历了动乱,又迎来了太平盛世,这是历史的幸运。这两句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写国运昌盛,表现了诗人对朝廷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的殷切期望。第三句“且为当世邦家计”,是从现实的角度写国家当前的处境。当时藩镇割据,地方军阀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诗人主张要为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不能只图眼前利益。第四句“宁问他时父子情”,意思是说,现在国家的大事要紧,哪还顾得及到个人的感情恩怨。这里“他时”指过去,“宁”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突出了作者关心国家大事,不计私仇,一心为国的精神。

第五句“李郭功名无可憾”,意思是说李林甫、安石等人的功过是非,后人评说,不足挂齿。李林甫、安石分别是唐玄宗时的著名宰相,他们以谄媚取容于人而著称,两人结党营私,排除异己,导致朝纲紊乱,国力日衰。李林甫任相时,任用非人,排挤忠良,使唐玄宗后期政治昏暗,社会矛盾激化,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石任相时,大肆打击政敌,排斥贤才,实行新法,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加重了百姓负担。所以诗人认为,李林甫、安石等人的功过是非,是后人评说的,不足挂齿。第六句“元颜文字有何评”,意思是说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文章,也不值得评价。元稹、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家,他们倡导新乐府运动,反对形式主义,提倡反映现实的诗歌创作,其作品语言通俗,内容健康向上,对后世影响很大。但在当时,由于他们的革新主张触犯了封建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和攻击。所以,诗人认为,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文字,也不值得评价。

第七句“若能铭刻燕然石”,意思是说如果能在燕然山上刻下自己的功绩,那就足以让后人铭记了。燕然山位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时曾刻石纪功。这里的“燕然石”指的是历史上有名的“燕然勒石”。第八句“方许雌黄此颂声”,意思是说只有如此才能让世人听到我的歌颂之声,并加以褒扬。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将这首诗铭刻在燕然山上,让它流传千古,人们才听得见我的歌颂之声。

【答案】

译文:

渔阳边塞一片鼎沸声,国家刚刚经历过动乱,太平盛世来临。我们为当前的国家大事考虑,哪还顾得及到个人的感情恩怨呢?李林甫、安石等辈的功过是非,是后人评说的,不足挂齿。元、白等辈的文章,也不值得评价。只要能把这首诗铭记在燕然山上,那就足以让后人铭记了。

赏析:

本词是一首送人之词。作者送友人离开京城,去边疆任职时,希望友人能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全词抒发了词人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上片先由“鼎沸渔阳塞马鸣”起笔,描绘了边关战火连绵不断、杀声震天的景象。“鼎沸”,指战马奔驰的喧腾之声,形容战况之惨烈。“塞”,即边塞。“鱼龙”,比喻战局的胜负难分。“鼎沸”,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闻之,曰:‘晋不失诸侯,何故?”可见“鼎沸”一词原指战局之紧张激烈,此处则用以形容边关战事的激烈程度,渲染了边关战争的严峻气氛。接着由“中兴鸿业幸天成”一句转入对国家命运的议论。“中兴”,指恢复中原、重建国家的伟大事业。“鸿业”,大业,伟大的事业。“幸天成”,是庆幸上天赋予的好运气,意谓国家刚刚经历了动乱,又迎来了太平盛世,这是历史的幸运。这两句是从历史变迁的角度写国运昌盛,表现了诗人对朝廷恢复中原、统一全国的殷切期望。

下片先从现实的角度写国家当前的处境。当时藩镇割据,地方军阀拥兵自重,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且为当世邦家计”,意思是说,国家眼下正处在艰难时刻,作为一国之臣,应该为国家的长远利益考虑,不能只图眼前利益;“宁问他时父子情”,意思是说,现在国家的大事要紧,哪还顾得及到个人的感情恩怨。这里“他时”指过去,“宁”是“难道”的意思,表示反问的语气。

接着由“李郭功名无可憾”,转向对李林甫、安石等辈功过的议论。李林甫、安石是当时最负盛名的两位宰相,他们都是以善于逢迎拍马而闻名于世的,但他们也都有不可抹煞的贡献。李林甫执政时,任用奸佞而排斥贤能之士;安石执政时,打击政敌、排斥贤才。他们二人执政期间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加重了百姓负担。因此说:“元颜文字有何评”,意思是说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文字也不值得评价。因为当时的文人大都擅长写诗作文,他们的文章多以歌功颂德为主要内容,而且往往过于夸张和粉饰太平。

最后由“若个能铭刻燕然石”,转入对友人的期望。“铭刻”,意为刻记。“燕然石”,指古代燕然山上的那块刻石。《旧唐书·李广传》载:“显庆中,突厥与吐蕃各遣使入朝。”唐高宗命令大臣李靖率军出击突厥,李靖在燕然山(今蒙古国境内)刻石以志胜利之喜。“刻石”二字是借指这次军事行动的胜利。“燕然石”在这里是泛指一种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历史遗迹或纪念性建筑。诗人希望自己的诗作也能像李靖一样被镌刻在重要的历史遗迹之上。

整首词通过描写边疆的战争形势、评论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表达对友人的期望等一系列复杂的思想感情的交融,充分体现了词人的豪迈气概和爱国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