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古道傍,依依闻哭声。
云是田舍儿,垂髫才九龄。
前母久已没,后母无复情。
饥寒夙所更,驱役不得停。
甫课南山樵,又督西畴耕。
早汲或至晏,夕舂恒达明。
曾何少懈怠,动辄遭笞刑。
斑斑肤无完,恍恍神不宁。
命也可奈何,怨辞安敢形。
但愿后母心,回慈念孤生。
迟我齿力壮,与母供使令。
余闻重叹息,为汝双涕零。
凭谁弦履霜,弹与汝母听。

【注释】

道傍儿:路边的童仆。

落日古道傍:太阳落山在路边。

依依闻哭声:听到有哭声传来,依依不舍。

云是田舍儿,垂髫才九龄:这孩子是农家子弟,年龄只有九岁。

前母久已没:前边的母亲早已去世了。

后母无复情:后来的母亲没有再对她好过。

饥寒夙所更:从小就饱尝饥饿寒冷。

驱役不得停:被迫去干活,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

甫课南山樵,又督西畴耕:刚要学习砍柴,又要监督耕种。

早汲或至晏,夕舂恒达明:早上要提水,晚上也要干,直到天亮。

曾何少懈怠,动辄遭笞刑:哪里曾有过懈怠,稍微有点过失就挨打。

斑斑肤无完,恍恍神不宁:皮肤都弄脏了,心里也不得安宁。

命也可奈何,怨辞安敢形:我的命运又能怎么办?哪敢把怨恨说出来呢?

但愿后母心,回慈念孤生:只希望后来的母亲能醒悟过来,恢复对孤儿的慈爱吧。

迟我齿力壮,与母供使令:等到我的牙齿和力量强壮了,能够侍候母亲,让她高兴。

余闻重叹息,为汝双涕零:听了这首诗之后非常感慨叹息,为你们两个流下了眼泪。

凭谁弦履霜,弹与汝母听:请让谁来为我弹一曲,让我的母亲也能听听。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童仆悲惨遭遇的诗作。诗人通过自己的经历,描述了一位九岁的童仆在封建地主残酷剥削下所遭受的苦难生活。他以极其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了童仆在封建家长制度下的惨遭摧残的不幸遭遇,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同情以及对封建家长制度的愤恨。此诗语言朴实无华,但感情真切,意蕴深厚,是一首感人肺腑的优秀之作。

全诗可分为四段。第一段(一、二句),描写童仆所处的环境。“道傍儿”是路边的童仆,“落日古道傍”,太阳落山在路边。“依依闻哭声”是听到有哭声传来,依依不舍。“云是田舍儿,垂髫才九龄。”这孩子是农家子弟,年龄只有九岁。第二段(三、四句),写童仆的家庭情况。“前母久已没,后母无复情。”“前母”是指童仆的父亲的妻子,已经死了;“后母”是指童仆的母亲,由于受到虐待,已经没有情义了。第三段(五、六句),写童仆的生活遭遇和劳动负担。“饥寒夙所更”,“夙”,通“夙”,早晨;“饥寒夙所更”,就是从小就饱尝饥饿寒冷。“驱役不得停”,“役”,指劳役;“驱役不得停”,被迫去干活,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第四段(七、八句),写童仆的不幸遭遇和内心痛苦。“早汲或至晏”,“汲”,取水;“晏”,晚;意思是说:早上要提水,晚上也要干,直到天亮。“曾何少懈怠”,哪曾有过懈怠;“动辄遭笞刑”,稍微有点过失就挨打。“斑斑肤无完”,“斑斑”,皮肤上的痕迹;“肤无完”,就是身上都有伤疤;“恍恍神不宁”,“恍恍”,心神不集中的样子;“神不宁”,心里不得安宁。“命也可奈何,怨辞安敢形”,“命可”,命运可以忍受;“怨辞”,怨恨的话;“安敢形”,哪敢把怨恨说出来呢。“但愿后母心,回慈念孤生。”“回”,同“悔”;“慈念孤生”,希望后来的母亲能醒悟过来,恢复对孤儿的慈爱吧。“迟我齿力壮”,“齿力”指牙齿和力量;“迟我齿力壮”,等到我的牙齿和力量强壮了。“与母供使令”,“与”,给;“供使令”,侍候母亲,让她高兴。“余闻重叹息,为汝双涕零。”“余”是作者自称;“重叹息”,深深地叹息;“为汝双涕零”,为你们两个流下了眼泪。“凭谁弦履霜,弹与汝母听。”“弦”,琴弦;“履霜”,踩着霜;“弹与汝母听”,请让谁来为我弹一曲,让我的母亲也能听听。

这首诗是一首反映童仆悲惨遭遇的优秀作品。诗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地描绘出童仆在封建家长制下所遭受的苦难生活的悲惨情景,表达了自己对贫苦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家长制度的强烈不满。全诗采用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深沉,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