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国春光饶,清明上巳多招邀。
花阴连络青草岸,柳色掩映红栏桥。
歌调讴哑杂吴俗,髻鬟疏削传南朝。
谁怜北客归未去,楚魄湘魂惟暗消。
注释:
江南水国春天的景色十分美丽,清明上巳时人们纷纷邀请。
花阴连着绿草的岸边,柳色掩映红栏桥。
歌声调高高低低杂着吴地风俗,妇女们把头发盘得高高的。
谁怜惜我这个北客还没回去呢,我的魂灵啊,只有悄悄地消减。
赏析:
这首诗是写江南春光和诗人对故乡、故人的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江南水国的春光和清明上巳时的热闹场面,五、六句描写江南女子的装束和歌妓的歌舞,最后两句写自己思乡心切。
“江南水国”四句,写江南水国风光之美及清明时节的盛况。“江南水国”,点明地域,表明是游子眼中的江南。“春光饶”,是说春色浓郁,景物繁丽,生机勃勃。“多招邀”,则说明人们心情愉快,乐于游乐。“清明上巳日,天气清淑,万物生辉,正是踏青游玩的好时光。”(宋范成大《吴郡重午》)“清明上已”,为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正值百花齐放,杨柳依依之际,人们往往借这个节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多招邀”,说明此时此地,人们心情愉快,乐于游乐。
“花阴连络青草岸,柳色掩映红阑桥。”这两句是说,花荫连缀着绿草,柳树掩映着红栏杆桥。这里的“花阴连络”、“柳色掩映”都是形容色彩鲜明艳丽,形象逼真。“连络”、“掩映”这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歌调讴哑杂吴俗,髻鬟疏削传南朝。”这里写到歌女们的歌唱。“歌调”,即歌曲;“讴哑”,指唱腔抑扬顿挫,声韵铿锵。“杂吴俗”,是说歌曲中掺杂着吴地方言土语,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显示出南方音乐的特色。“髻鬟”,指女子发髻。“疏削”,“修饰”。从这两处可以看出,诗中的“髻鬟”是指江南女子梳的双云髻。“疏削”,是说女子梳头打扮很朴素,不施脂粉,这是南方女子特有的装束。“吴俗”,指吴歌越舞,南方的音乐舞蹈风格。“南朝”,指南朝建康(今南京)。“南朝”,这里指南朝建业,即今天的南京。“南朝”,这里指南朝建业,即现在的南京。南朝时期,建业(今江苏南京)一带的乐府民歌很有名,所以后人称江南地区的音乐舞蹈为“吴音”。“南朝乐”,也称为“吴乐”,其内容多反映南国情调,格调清新柔雅。
后四句写歌女们的装束和歌妓们的歌声。“谁怜北客归未去,楚魄湘魂惟暗消。”这里说到歌女们用她们的歌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怀。“谁怜”句,意思是:谁同情我这远在他乡的人?“北客”指我,北方来的游子。“楚魄湘魂”,指屈原、贾谊等人的魂魄。屈原沉江而亡,贾谊被贬而逝。他们都曾忧国忧民而不得志,死后魂魄还留在人间,所以叫“楚魄”“湘魂”。他们的灵魂只能在异地他乡默默悲叹。“惟暗消”,只能默默地销蚀、消逝。
这首诗是作者流寓江南时所作。诗中描绘了江南春天的美丽景色,以及清明节时人们欢聚一堂的盛况,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