渺渺灵绪土,厥奥名黄杨。
有汉董徵君,体魄厝其乡。
人以孝而重,地以孝而扬。
马鬣松楸里,悠悠思且长。
【解析】
本诗为五言古体,全篇写孝子董孝子之墓。
第一句“渺渺灵绪土”,点明题中“墓”字。“渺渺”二字,极尽墓地的幽远和静寂。“灵绪土”,指坟墓,也隐含着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第二句“厥奥名黄杨”,点明了墓地的所在。“厥奥”,其深处也。《文选·潘岳<藉田赋>》:“厥奥曰广”。李善注:“奥,深也。”黄杨木,质地坚韧,耐腐不朽,古人常以之制器。这里,用“黄杨”代指墓地。
第三句“有汉董徵君”,点出墓地的主人。“徵君”,是对已故的贤人或名人的尊称。
第四句“体魄厝其乡”,点明墓主去世。“冢”,“坟也。”《说文解字·土部》云:“冢,死人所坐处也。”《后汉书·郭太传》:“郭太病困,呼弟子元城荀淑……及卒,门生冯巡、秦程等服丧三年。……遂卜兆于墓侧。”《太平御览》卷七百四十八引《晋中兴书》:“王衍家内井干柏树生一尺余,乃凿而穿之,见一大蛇,长七八寸,形色鲜异。……后十年,帝崩,时年四十。”这些材料表明,当时已将死后埋葬视为一种礼仪。
第五句“人以孝而重,地以孝而扬。”承上启下,承接前一句“冢”“坟”之意,说明墓地是人们祭奠死者的地方。古人很重视祭祀活动,在汉代,皇帝和贵族们往往在清明节、寒食节、冬至节、七月半日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人以孝而重”,是说人们之所以重视祭祀活动,是因为人们认为孝敬父母是重要的道德规范和美德。而祭祀的对象之一便是死者。“地以孝而扬”,是说由于人们注重孝道,所以墓地才得以保留下来。
第六句“马鬣松楸里,悠悠思且长”,是说墓地位于山岗之间,松树林立,楸树成行,景色优美。“马鬣”,即墓门两旁的石刻装饰物。“悠悠”,遥远的样子。“思且长”,意思是思念之情永无止息。此句与第四句遥相照应,进一步写墓地之幽深、美丽以及人们对墓地的关注程度。最后两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也是全诗的主旨所在。“马鬣松楸里,悠悠思且长”,诗人借景抒情,抒发了对墓地的赞美之情和对死者的哀思。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墓地之美的七绝,诗人通过对墓地周围环境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墓地的喜爱和对死者的敬仰之情。
诗歌开头一句“渺渺灵绪土”,通过写墓地的幽深和静谧,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这里的“渺渺”,既是指墓地所在的环境幽深难测,又可以引申为作者对墓地的感情之深。这种感情之深,源于对死者的敬爱和思念。
接下来的句子“厥奥名黄杨”,通过写墓地的具体位置,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这里的“黄杨”,既可以理解为地名“黄杨岗”,也可以理解为墓地的树种。然而,无论哪一种解释,都与墓地有关。这既是对墓地地理位置的直接描述,也是对诗歌主题的一种提示。同时,这也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清晰明确。
第三句“有汉董徵君”,通过写墓地的主人——东汉时期的董姓贤人,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这里的“董徵君”,指的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学者董仲舒。董仲舒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提倡“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他还提出了“大一统”的思想。这些都为诗歌的主题增添了丰富的内涵。
第四、五句“人以孝而重,地以孝而扬”,通过写墓地的价值——孝顺的重要性,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这里的“孝”,不仅是对祖先的祭祀活动,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古代社会,孝顺被视为最基本的品德之一,是衡量一个人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因此,孝顺不仅能够使家庭和谐美满,也能够使社会安定团结。
接下来的两句“马鬣松楸里,悠悠思且长”,则是对以上内容的进一步展开。诗人通过对墓地周围的环境进行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墓地的热爱和思念之情。这里的“悠悠”,既有时间上的长远之意,也有空间上的辽阔之感。而“思且长”,则表达了诗人对墓地的无限眷恋和无尽思念。这种思念之情,既是对墓地的深深眷恋之情,也是对逝去之人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它不仅通过描绘墓地的美丽景色和深厚情感,传达了自己对墓地的喜爱和对死者的敬仰之情,而且通过对社会风俗的描绘和文化传统的传承,展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这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颗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