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
【解析】 本诗为五言古体,全篇写孝子董孝子之墓。 第一句“渺渺灵绪土”,点明题中“墓”字。“渺渺”二字,极尽墓地的幽远和静寂。“灵绪土”,指坟墓,也隐含着对死者的怀念之情。 第二句“厥奥名黄杨”,点明了墓地的所在。“厥奥”,其深处也。《文选·潘岳<藉田赋>》:“厥奥曰广”。李善注:“奥,深也。”黄杨木,质地坚韧,耐腐不朽,古人常以之制器。这里,用“黄杨”代指墓地。 第三句“有汉董徵君”
诗句释义 1 候涛山: 描述山名,位于东边的高地上。 2. 闾尾苍茫四际同: 指山的尽头,与四周的自然景色融为一体。 3. 嵬峨岩石奠城东: 高大的岩石屹立于城市东部,形成坚固的屏障。 4. 云连波白蒸鳌柱: 云雾缭绕,波涛如白色蒸气般升腾,如同海中的仙鳌支撑着天空。 5. 月带潮青结蜃宫: 月光映照下,海浪呈现出青色,仿佛形成了蜃楼般的宫殿。 6. 夹树烟笼花气舞: 树木之间弥漫着烟雾
渺渺灵绪土,厥奥名黄杨。 有汉董徵君,体魄厝其乡。 人以孝而重,地以孝而扬。 马鬣松楸里,悠悠思且长。
闾尾苍茫四际同,嵬峨岩石奠城东。 云连波白蒸鳌柱,月带潮青结蜃宫。 夹树烟笼花气舞,半炉香映日光融。 苍藤满砌依岚翠,应许乘槎贯斗中
应?,字之道,号葺芷(《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又号翁洲(《纯德汇编》卷七上),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 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 为临江军教授,入为国子学录,累迁著作郎,以言罢。 理宗淳祐二年(一二四二),为宗正寺丞兼权礼部郎官,出知台州。 召兼礼部郎官、崇政殿说书,进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 九年(一二四九),拜参知政事。 出知平江府,宝祐三年(一二五五)罢,寻卒。
应?,字之道,号葺芷(《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六),又号翁洲(《纯德汇编》卷七上),庆元府昌国(今浙江舟山)人。 宁宗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进士。 为临江军教授,入为国子学录,累迁著作郎,以言罢。 理宗淳祐二年(一二四二),为宗正寺丞兼权礼部郎官,出知台州。 召兼礼部郎官、崇政殿说书,进翰林学士兼中书舍人。 九年(一二四九),拜参知政事。 出知平江府,宝祐三年(一二五五)罢,寻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