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鬻非奇货,强鸣非好声。
法当老山林,松根断茯苓。
朅来长安道,霜鬓迫衰龄。
穷吟无知音,只觉太瘦生。
公诗妙一世,风雅见根蒂。
比兴千万篇,已作不朽计。
穷达虽不同,嗜好乃相似。
【注释】
和山谷上东坡古风二首
见一朝士今取一篇
朝士:指朝廷上的士大夫。
自鬻:自己卖身。非奇货(guǐ):不是珍贵的宝物,比喻无用的人。强鸣:强作好声,即强作高调。
法当老山林,松根断茯苓。
法:按法令。当:应当。林:树林。松:松树。茯苓:一种寄生于松树上的菌类植物。
朅来长安道,霜鬓迫衰龄。
朅来:来到。长安:古时称长安城为京或西都,这里泛指京都。
穷吟无知音,只觉太瘦生。
穷吟:穷困地吟咏,指贫寒而不得志的生活。知音:了解音乐的人。
公诗妙一世,风雅见根蒂。
公:指苏东坡。世:在当代。
比兴千万篇,已作不朽计。
比兴:《诗经》的表现手法,用比喻和联想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千万篇:形容很多。
朽:腐烂。
穷达虽不同,嗜好乃相似。
达:通达,得志。穷:不得志、不得志。
【赏析】
本组诗是苏轼晚年的作品之一,共三首,每首八句,前四句写景,后四句议论感慨,最后两句总结全文,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第一首:“自鬻非奇货,强鸣非好声”意思是:把自己卖掉不算珍贵的东西,强作高调也不算好听的歌声。作者在这里以自喻,说自己虽然有才华但被弃不用,因此感叹自己的不幸命运,也表达了对那些没有才能却喜欢卖弄的人的不满和厌恶。这两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愤慨,又体现了他的豁达和乐观。第二首:“法当老山林,松根断茯苓”意思是:按照法律应当归隐山林,就像松树根断了一样。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作者想要隐居的愿望,同时表达了他对世俗生活的不屑一顾。第三首:“朅来长安道,霜鬓迫衰龄”意思是:突然来到京城长安的路上,头发已经斑白,已经到了衰老的年龄。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老年生活的无奈。第四首:“穷吟无知音,只觉太瘦生”意思是:在贫困中吟诵着诗歌,却没有一个了解我的人。这表达了作者对知己的渴望,同时也流露出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助。第五首:“公诗妙一世,风雅见根蒂”意思是:您(指苏东坡)的诗歌精妙绝伦,是历代文人都无法超越的,而且您对风雅的理解也是独到的。这句诗赞美了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他的独特见解。第六首:“比兴千万篇,已作不朽计”意思是:您的诗歌里蕴含着丰富的比兴元素,已经成为了不朽的经典之作。这句诗表示了对苏东坡诗歌的高度赞扬和肯定。第七首:“穷达虽不同,嗜好乃相似”意思是: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我们的兴趣爱好都是相同的。这里的“嗜好”指的是人们的兴趣和爱好,与“意趣”一词同义,但使用更加口语化,更贴近日常生活用语。第八首:“嗟叹复何益,不如早归去”意思是:感叹和叹息并不能改变什么,还不如早早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这表达了作者想要逃离纷争和纷争的无奈心情。整组诗通过对苏东坡诗歌的赞美和对自己的反思,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