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来栏槛倚晴空,暮来烟雨迷飞鸿。
白衣苍狗易改变,淡妆浓抹难形容。
芦洲渺渺去无极,数点断山横远碧。
樊山诸峰立一壁,非烟非雾笼秋色。
须臾黑云如泼墨,欲雨不雨不可得。
须臾云开见落日,忽展一机云锦出。
一态未了一态生,愈变愈奇人莫测。
使君把酒索我诗,索诗不得呼画师。
要知作诗如作画,人力岂能穷造化。
黄州栖霞楼即景呈谢深道国正
朝来栏槛倚晴空,暮来烟雨迷飞鸿。
白衣苍狗易改变,淡妆浓抹难形容。
芦洲渺渺去无极,数点断山横远碧。
樊山诸峰立一壁,非烟非雾笼秋色。
须臾黑云如泼墨,欲雨不雨不可得。
须臾云开见落日,忽展一机云锦出。
一态未了一态生,愈变愈奇人莫测。
使君把酒索我诗,索诗不得呼画师。
要知作诗如作画,人力岂能穷造化。
【注释】:
- 黄州:指黄州州治所在地黄冈县。
- 栖霞楼:黄州名胜之一,在黄州城东南。
- 亭栏:栏杆。
- 晴空:指晴朗的天空。
- 苍狗:青白色相间,像苍狗的毛色一样。
- 淡妆浓抹:原指女子化妆,后泛指绘画或写作。
- 芦洲:长满芦苇的水洲。
- 樊山诸峰:指黄冈县境内的樊山诸峰。樊山,又称黄马山,位于黄州城东南。
- 一壁:山峰。
- 画师:指画家或书法家。
【赏析】: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以黄州栖霞楼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变幻莫测、气象万千的自然风景图,并抒发了自己作诗如同作画的感慨。全诗结构谨严,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是一首优秀的写景之作。
首联:“朝来栏槛倚晴空,暮来烟雨迷飞鸿。”诗人以“朝”和“暮”为时间线索,描绘了黄州栖霞楼周围的自然风景。晨曦中,栏楯倚靠在晴朗的天空下;傍晚时,云雾缭绕,飞鸿消失在烟雨之中。这一联通过描写清晨和黄昏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奇,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深深热爱。
颔联:“白衣苍狗易改变,淡妆浓抹难形容。”诗人用“白衣苍狗”和“淡妆浓抹”来形容自然界的变化无常和美丽多姿。这里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锐感受能力,又表达了他对自然变化无常的无奈感叹。
颈联:“芦洲渺渺去无极,数点断山横远碧。”诗人继续描绘了黄州栖霞楼周围的自然风光。长满芦荻的水洲无边无际,远处的山峰横卧在湛蓝的天空下,显得格外壮观。这两句通过对芦洲和断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辽阔与壮美。
尾联:“樊山诸峰立一壁,非烟非雾笼秋色。”诗人以樊山诸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秋天的山水画卷。樊山诸峰耸立如壁,周围被秋色笼罩,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这两句通过对樊山诸峰的描绘,进一步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末联:“须臾黑云如泼墨,欲雨不雨不可得。”诗人以“黑云”为象征,描绘了大自然的变化无常。突如其来的黑云如泼墨般翻滚而来,但最终并未下雨,让人感到遗憾而又充满期待。这一句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知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尾联:“须臾云开见落日,忽展一机云锦出。”诗人以“落日”为象征,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画面。当乌云散去,天空中出现了一轮红艳艳的落日,就像一张精美的云锦缓缓展开。这一联通过对落日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祥和。
尾联:“一态未了一态生,愈变愈奇人莫测。”诗人感叹自然界的变化无穷无尽,充满了神秘和奇妙。无论呈现什么样的形态,都会产生新的景观,让人感到惊喜不已。这一句通过对自然界变化的感叹,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敬畏和赞美之情。
尾联:“使君把酒索我诗,索诗不得呼画师。”“使君”指的是黄州太守刘使君(刘恕),他邀请诗人饮酒并索要诗歌,但诗人未能立即作出回应。最后诗人只好请画师代为作画,以弥补自己的过失。这一句通过描述与刘使君的交流过程,表现了诗人谦逊有礼、善于交际的个性特点。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和态度,即认为诗歌并非一种简单的文字表达形式,而是需要通过观察和体验自然界的美来激发创作的灵感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