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官凡有几,五驾令君车。
健吏犹难色,儒生未必疏。
廪饥祠有像,乡饮礼成书。
惜阻蒲轮召,申公八十馀。

《奚帑院挽词二首》是一首由戴栩创作的诗歌作品。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1. 历官凡有几,五驾令君车
  • 历官凡有几:这里的“历官”指的是戴栩历任的官职,而“几”则表示数量不多。诗人通过“历官”表达了自己虽曾任职但并非很多的意思。
  • 五驾令君车:这里的“五驾”是指古代帝王的车驾,象征着尊贵和权力。而“令君车”则是对令尹(古代楚国的宰相)的尊称,表明诗人在政治生涯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1. 健吏犹难色,儒生未必疏
  • 健吏犹难色:这里的“健吏”指的是身体健壮、能力出众的官员,而“色”则表示态度或脸色。诗人用“犹难色”来形容这些官员面对权力时可能难以保持中立,容易受到影响或改变立场。
  • 儒生未必疏:这里的“儒生”指的是以学问著称的读书人,而“疏”则表示疏远或不亲近。诗人用“未必疏”来表达即使这些读书人拥有深厚的学识,也不一定能与官场中的权贵保持距离或不受其影响。
  1. 廪饥祠有像,乡饮礼成书
  • 廪饥祠有像:这里的“廪饥祠”是指供奉着粮食的祠堂,通常用来救济饥饿的人们。而“有像”则表示祠堂内供奉着形象或塑像。诗人用“有像”来强调祠堂的存在,暗示着人们对于解决饥饿问题的关注和努力。
  • 乡饮礼成书:这里的“乡饮”是一种古代礼仪,用来表彰地方上的贤人。而“成书”则表示这些礼仪已经被制定并记录下来。诗人用“成书”来表达这些礼仪已经成为一种规范和制度,为人们所遵循和遵守。
  1. 惜阻蒲轮召,申公八十馀
  • 惜阻蒲轮召:这里的“蒲轮”是指古代帝王乘坐的车辆,而“召”则表示被邀请或召唤。诗人用“惜阻蒲轮召”来形容自己因为某种原因而被阻止了前往朝廷的机会,表达了对此事的惋惜之情。
  • 申公八十馀:这里的“申公”指的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名相季孟,而“八十馀”则表示他的年龄已经达到了八十多岁。诗人用“八十馀”来表达对这位老者的尊敬和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对于年长者的尊重和敬意。
  1. 注释
  • 藜杖脱朝缨,萧閒物外情:这里的“藜杖”是指用藜草制成的手杖,而“脱朝缨”则表示摆脱了朝政的纷扰。诗人用“藜杖脱朝缨”来形容自己脱离了官场的纷扰和忙碌,追求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方式。
  • 问梅添旧句,爱石品新铭:这里的“问梅”是指寻找梅花的过程,而“添旧句”则表示添加新的诗句或创作。诗人用“问梅添旧句”来表达自己在诗词创作中追求创新和变化的愿望,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大自然的喜爱和向往。
  • 鹤侣归何处,鸡牛梦已成:这里的“鹤侣”是指与鹤相伴的朋友或伴侣,而“归何处”则表示他们现在不知去向。诗人用“鹤侣归何处”来表达对于失去朋友或伴侣的感慨和哀伤之情。
  • 中庸余旧业,留付后儒耕:这里的“中庸”是指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而“余旧业”则表示自己曾经从事过的事业或研究。诗人用“中庸余旧业”来表达自己对儒学事业的执着和坚守,同时也表达了希望将这份事业传承给后世学者的愿望。
  1. 译文
  • 诗中第一句“历官凡有几,五驾令君车”,描述诗人历经官场的种种变迁,尽管身居高位,却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第二句“健吏犹难色,儒生未必疏”,揭示出无论身处何种位置,都需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句“廪饥祠有像,乡饮礼成书”,展现了诗人对于民间疾苦的同情以及社会教化的坚持。第四句“惜阻蒲轮召,申公八十馀”,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理想无法实现的无奈以及对前辈政治家的尊敬。
  1. 赏析:本首诗通过对戴栩生平和政治经历的回顾,展现了其淡泊名利、坚守信仰的高尚品质。诗中既有对官场现实的深刻洞察,也有对个人情感的真实流露,使得整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同时,诗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也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整体而言,这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佳作,值得细细品味和深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