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道尘清生紫烟,帝临原庙拜衣冠。
日华先向金舆动,霜气犹通玉仗寒。
后骑绵裘明粲粲,侍臣瑶佩响珊珊。
一闻佳句歌熙盛,不减都人夹路观。

【解析】

这是一首应制诗。宋仁宗时,文彦博为枢密使,因与吕夷简不合,被罢知陈州。他虽在地方,但很注意京城的政事。这首诗是作者奉召入京谒见景灵宫(皇帝祭祖的地方)后作的。全诗紧扣“谒”字展开,写景、抒情,有景有情,景中有志,情中有意。

其一,首句写景,以驰道尘清生紫烟,点明时间。“驰道”指皇帝专用的道路,“尘清”指道路无尘,说明皇帝的车马已过,行人皆避道而行。“生紫烟”,用《楚辞》中的意象,形容帝王出行时的气派。

颔联承上启下,由景及人。先描述皇帝亲临原庙拜衣冠的情景:金舆动,玉仗寒;日华动,霜气通。“金舆动”是虚写,意思是说皇帝的銮驾刚刚驶过,“玉仗寒”则是指皇帝的仪仗队已经远去。这两句描写了皇帝临幸原庙的情景,也暗示皇帝的圣明和国家的昌盛。

颈联进一步写景,写随行大臣们的服饰打扮。侍臣们身着瑶佩,佩声清脆悦耳;骑手们穿绵裘而衣鲜亮。“侍臣瑶佩响珊珊”,写随从官员的服饰和佩饰;“后骑绵裘明粲粲”,写跟随皇帝车驾的骑兵的服饰和马匹。

尾联写诗人的感受。一闻佳句歌熙盛,不减都人夹路观。“佳句”指皇帝的诏书或诗文。“熙盛”,指国家政治清明,国运昌隆。“夹路观”指老百姓在路上观看。“都人”指京师百姓。尾联是说,听到皇帝的佳句,就像看到皇帝一样让人感到喜悦和兴奋。这样的景象,不比京城里老百姓在街上观看要逊色得多。

赏析:

此诗应是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年),文彦博被召入京,到景灵宫谒见仁宗帝而作。

诗一开始便渲染出一片肃穆的气氛,驰道无尘埃,帝临原庙拜衣冠,这是一幅典型的宫廷迎宾图,它既展示了皇族的尊贵,同时也表现了皇帝的仁爱。

“日华先向金舆动”,“日华”即太阳的光芒。“金舆”即皇帝的座车。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太阳的光芒首先映照在皇座车的上面。“金舆”二字,既写出了皇座车的颜色是金黄色,也暗示了皇帝的身份尊贵和高贵。

“霜气犹通玉仗寒”,这一句是对前一句的补充。“玉仗”指的是玉制的仪仗队。“通”在这里是动词,意思是说:“通达”、“通畅”。这一句的意思是说:尽管霜气依然弥漫在天地之间,但皇帝的仪仗队却仍然畅通无阻。这句诗描绘了皇帝仪仗队的威武雄壮,同时也暗示了皇帝的仁德和威严。

“后骑绵裘明粲粲,侍臣瑶佩响珊珊。”这两句是写随行大臣们的服饰打扮和佩饰。其中“后骑”是指跟在皇帝后面骑马的大臣,“绵裘”是指穿着棉袍的衣服,“瑶佩”是指用玉石制成的佩饰。“后骑”和“侍臣”都是指皇帝的近臣,他们身穿华丽的衣服,佩戴着珍贵的首饰,显得十分庄重。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大臣们的服饰打扮和佩饰,表现了他们对皇帝的尊敬和对国家的忠诚。

“一闻佳句歌熙盛,不减都人夹路观。”这两句是诗人的感受。“一闻佳句”指听到皇帝的佳词妙句,“歌熙盛”是指歌颂国家的兴盛。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听到皇帝的佳词妙句后,就像看到皇帝一样让人感到喜悦和兴奋。“不减都人夹路观”,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样的场景,不比京师百姓在街上观看差很多。这两句诗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他对国家繁荣昌盛的赞美之情。

全诗紧扣“谒”字展开,写景、抒情,有景有情,景中有志,情中有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