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梯宁复倦扶筇,闻说青山又改容。
下界已同三绝寺,上方仍对妙高峰。
聊须小憩窗前榻,莫虑遥闻斋后钟。
脚力已穷犹应接,兹时目力更难供。
【注释】
国清:指国清寺。愚谷禅师:指慧理禅师。索更好堂:慧理禅师的号。更:副词,更加。诗:梵语“偈”。这里指诗歌。句意:慧理禅师在《更题》一诗中称赞愚谷的诗句。丹梯:指山路。宁复倦扶筇(qiong,同“撑”,竹竿):不再感到疲惫了。杖:拄着。筇:一种竹子制成的手杖。闻说:听说。青山:指峨眉山。又改容:好像换了面貌。下界:指山下人间。三绝:峨眉山有“圣积”、“灵泉”、“仙峰”三绝之誉。上界:指山中佛门修行之地。仍对,面对。妙高峰:峨眉山的主峰,海拔3077米。聊须小憩(xì,稍微休息):姑且在这里歇一下脚。窗前榻(tà,草垫子):指僧房。斋后钟:指僧人打钟报时。斋:吃饭。脚力已穷:指体力已经用尽了。犹应接:仍然应该接待。兹时:此时。目力更难供(gòng,供给):指视力已经不好了。
【译文】
山路虽然高峻难行,但并不感到疲倦。听说峨眉山上景色又有新的变化,我不禁为之一喜。山下人间与佛门净土一样美丽,山顶上的佛像依然对着美丽的山峰。姑且在这里歇一下脚,不要担心听到远方僧人的钟声。虽然我已经没有多少体力了,但我仍然应该到这里来接待客人。现在我的视力已经很差了,很难分辨出景物的远近。
【赏析】
此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送别慧理禅师时所作。全诗通过描写山中美景和诗人对慧理禅师的思念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慧理禅师的敬仰之情。
首联写送别之时,诗人感叹山路高峻而不易攀登,但并不感到疲倦。这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颔联则转入对峨眉山的描绘,诗人说:“听说峨眉山上景色又有新的变化,我不禁为之一喜。”这里的“新的变化”可能是诗人对峨眉山的新发现或新感受,也可能是对慧理禅师的到来所引发的期待。颈联进一步描绘了峨眉山的美丽景象,“下界已同三绝寺,上方仍对妙高峰。”这里的“三绝寺”和“妙高峰”都是峨眉山的著名景点,分别代表了山的上下两部分。尾联则转入对慧理禅师的思念之情,诗人说:“姑且在这里歇一下脚,不要担心听到远方僧人的钟声。”这里的“耳”字,既是对远处传来的钟声的一种形象化表达,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尾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慧理禅师的敬仰之情:“虽然我已经没有多少体力了,但我仍然应该到这里来接待客人。现在我的视力已经很差了,很难分辨出景物的远近。”这里的“客”字,既是对慧理禅师的一种尊称,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慧理禅师的到来的期盼和欢迎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富有意境,通过对山水之美的描绘和对慧理禅师的敬仰之情的表达,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尚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