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寺郊丘侧,钟鱼晓未喧。
双林有遗骨,瑞萼记名园。
粒石嗟馀饭,神槌想叩门。
蚕桑犹有谒,鼓舞动山村。

【注释】

龙华寺傅大士真身像:指傅宗烈的画像。傅宗烈,唐代僧人,善诗书,工书法,尤擅画佛,曾绘《龙华经》三卷。龙华寺:位于今江苏吴县洞庭西山。双林:指苏州虎丘山上双石对峙,形如树林。瑞萼:指唐张九龄诗句“瑞萼香山满路春”,后以“瑞萼”代指名园。粒石:指和尚吃饭时用的小碗、小钵。神槌:指和尚用的戒具。蚕桑:指种桑养蚕。山村:指附近的乡村。

【译文】

古老的寺院建在郊野,晨钟暮鼓未曾停息。

虎丘山上有傅宗烈的遗骨,他的名字镌刻在名园中。

和尚吃剩的饭粒可以叹惜,想见他敲钟打鱼的神态。

种桑养蚕仍要拜访他,他的教诲鼓舞了山村。

【赏析】

这首诗是赞美龙华寺傅大士真身像的。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六句抒情。前四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首联写景。诗人来到龙华寺前的虎丘山,看到古寺座落在郊野外,早晨的钟声和鱼儿的鸣叫,都显得十分静谧而和谐。

颔联写史事。诗人在寺内见到傅宗烈真身塑像,他生前喜欢书画,擅长诗词歌赋,而且精通佛教经典,是一位多才多艺的高僧。他死后,人们为他修建了一座庙宇,把他的遗骨安放在庙里供人瞻仰。

颈联写物事。诗人看到庙里的一粒石子、一个小钵子,都不禁感慨万端。这些石子、小钵子,都是和尚们日常饮食起居的器物,他们在这里吃饭、念经、修行、诵经……他们的生活是如此清苦,然而他们依然虔诚地祈祷,向神明请教。

尾联写人情。诗人想到蚕农种桑养蚕,需要经常去庙里拜祭,祈求神灵保佑丰收;而那些生活在附近的山村的人们,也会来庙里求得神灵的庇护,让庄稼丰收。

这首诗通过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来赞颂傅宗烈真身像。诗人通过对虎丘山的描绘,表现了傅宗烈的崇高精神;同时,通过描写和尚们的日常生活和村民的祈求行为,表现了傅宗烈的慈悲为怀和对人们的关爱。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让人深受感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