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凛诤臣节,恂恂循吏名。
世嗟阳谏议,人忆谢宣城。
优诏才三接,嘉言未一行。
清霜数行泪,岂为故人倾。
【注释】
谏议:指任谏议。阳谏议:指阳修,字景云,唐人,曾任谏议大夫。任谏议是因他为官正直敢言,故称。谢宣城:指谢安(320—385),东晋政治家、文学家,曾镇守建康,与谢玄同朝,有诗名。“清霜数行泪”是说任谏议因被降职而流泪,所以谢宣城才写了《为任彦登改作相赋》以慰其心。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写给他的谏议大夫任讽的两首词。第一首赞扬了任讽的刚直不阿的品格和循吏的美名。第二首则表达了作者对友人被贬的悲愤之情。
任讽(779—836),字公舆,长安人。大中八年(854)中进士第,调补校书郎。咸通四年(863)擢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九年(868)拜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转中书舍人、户部侍郎。后历吏部郎中、京兆府少尹。咸通末,坐事贬郴州司马。大中十二年(858)征拜翰林学士承旨。次年,出为同州刺史,移华州刺史。懿宗即位,召为工部尚书,充街使、盐铁使。咸通三年(862)复入为翰林学士承旨,进户部侍郎、本官。咸通四年(863)罢相。五年(864)卒,年六十五,赠礼部尚书。事迹见《新唐书.列传.宰相世系下》。元稹于大中六年(852)为监察御史时,与任讽相识,两人结下了深厚友情,元稹在《酬卢给事兼呈李校书昆仲》诗中写道:“自君之出矣,我实不能忘。况乃一尊酒,独向灯前尝。”又,在《酬乐天频梦微之》诗中也说:“君居易地吾为史,君咏殷臣我伤思。唯恨交情终莫达,梦魂相对一千丝。”可见任讽对元稹的影响之大。
【翻译】
诤臣节操凛然,循吏美名恂恂。世人都称赞阳修(阳修,即阳谏议,唐人,曾任谏议大夫),人们怀念的是谢安(谢安(320—385),字安石,东晋政治家、著名文学家)。陛下赐给他的诏书已经下达三次,可他的好言论却迟迟未实行。他就像寒霜冻坏了几行泪珠,这泪水哪是为了故交啊!
【解析】
这首词是元稹写给他的谏议大夫任讽的两首词之一。这两首词都是元稹对好友任讽遭贬的劝慰之词。第一首赞颂了任讽敢于坚持原则,勇于为民请命的刚正不阿的品行,以及他的美名;而第二首则是抒发了元稹对友人遭受不幸遭遇的同情及悲愤之情。其中“优诏三接,嘉言未一行”,是说陛下已多次降旨嘉奖,可是好的言论却始终未能实行。“清霜数行泪,岂为故人倾”,是说任讽之所以落得个被贬谪的命运,是因为自己多愁善感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