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湖中好风色,晴日波光漾南北。
湖岸人家榆柳行,风飐低昂似迎客。
系船并岸聊一呼,老农指是官田圩。
长衫紫领数百辈,见我罗拜长嗟吁。
政和回头五十载,官长筑圩宛然在。
东西相望五百圩,有利由来得无害。
官圩民圩奚所拘,此地无田但有湖。
围湖作田事应尔,底用彻地还龟鱼。
民圩不坚自招水,水潦何常镇如此。
官圩六十里如城,削平为湖定何理。
请看今来禾上场,七百顷地云堆黄。
县官籴米三万斛,度僧给牒能商量。
我闻此语汗生面,千闻岂如目一见。
吾君神圣坐九重,轻易献言谁复辨。
却忆吴中初夏时,畚锸去决湖田围。
鸡惊上篱犬上屋,水至不得携妻儿。
无田赴水均一死,善政养民那得尔。
寄言父老且深耕,为汝驰书报天子。

丹阳湖中好风色,晴日波光漾南北。

诗句:丹阳湖是一处美丽的景色,晴朗的日子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映照着南北方向。

译文:丹阳湖的美丽景色吸引了人们的目光,晴朗的日子阳光照射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映照着南北方向。

注释:丹阳湖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一座风景优美、历史悠久的湖泊。这里有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优美的诗篇。

赏析:诗人通过描写丹阳湖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第二句:湖岸人家榆柳行,风飐低昂似迎客。
诗句:湖岸人家榆柳行,风飐低昂似迎客。
译文:在湖边有人家居住,榆树和柳树枝条随风摇曳,仿佛是在欢迎客人的到来。
注释:榆柳是一种常见的植物,它们的枝叶随风摇曳,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在古代诗歌中,榆柳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来临,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第三句:系船并岸聊一呼,老农指是官田圩。
诗句:系船并岸聊一呼,老农指是官田圩。
译文:我在岸边系好了船,向一位老农打听,他指向的地方就是官田圩。
注释:官田圩是指政府为了发展农业而设立的一种农田水利设施,通常是由政府投资建设和管理。在这里,官田圩成为了农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在岸边系船的情景,并向一位老农打听官田圩的情况。这种交流方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即人们需要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和帮助。同时,也展示了农民们与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合作。

第四句:长衫紫领数百辈,见我罗拜长嗟吁。
诗句:长衫紫领数百辈,见我罗拜长嗟吁。
译文:一群身着长衫、头戴紫色头巾的老年人见到我后,纷纷下跪磕头,表示感激和敬意。
注释:长衫是一种传统服饰,通常用于官员或者文人。紫领则是一种特殊的头巾,通常用于贵族或者官员。在这里,它们代表了这些人的身份和地位。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一群身着长衫、头戴紫色头巾的老年人在见到诗人后下跪磕头的情景。这种表现方式反映了他们对诗人的尊重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尊卑观念。

第五句:政和回头五十载,官长筑圩宛然在。
诗句:政和回头五十载,官长筑圩宛然在。
译文:自从政和年间以来已经有五十年了,那些曾经由官府修建的圩已经矗立在那里。
注释:政和年间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代表着过去的政治和社会状态。这里的“回”字表示回顾或者反思的意思。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和反思。通过描述过去的水利工程情况,诗人表达了对过去成就的肯定以及对未来的期许。同时,也揭示了水利工程在古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意义。

第六句:东西相望五百圩,有利由来得无害。
诗句:东西相望五百圩,有利由来得无害。
译文:东西两边可以看到五百个圩,这样的地方既有利也有弊,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益的。
注释:圩是一种传统的农田水利设施,通常由人工开挖形成。在这里,它指的是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区域内的所有圩。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即东西两边有五百个圩存在。虽然这些圩会带来一些利益,但同时也会有一些弊端。然而总体上来说,这些圩的存在对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农业生产还是有益的。

第七句:官圩民圩奚所拘,此地无田但有湖。
诗句:官圩民圩奚所拘,此地无田但有湖。
译文:无论是官府修建的还是民间建造的圩,都不能束缚这个地方的自然环境。这里没有田地,只有一片湖泊。
注释:奚所拘表示不能限制或束缚的意思。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视。他认为,无论是官府还是民众修建的圩都不能改变这片湖泊的自然面貌和生态平衡。因此,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片湖泊,让它继续保持原有的生态环境。

第八句:围湖作田事应尔,底用彻地还龟鱼。
诗句:围湖作田事应尔,底用彻地还龟鱼。
译文:因为湖泊周围没有足够的土地来种植水稻,所以人们才选择在这里围湖造田。这样做既没有必要,也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
注释:底用彻地表示没有必要这样做,因为它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于围湖造田行为的质疑和反对。他认为这种做法不仅没有必要,还会对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的规律,保护好湖泊等自然资源。

第九句:民圩不坚自招水,水潦何常镇如此。
诗句:民圩不坚自招水,水潦何常镇如此。
译文:由于民圩不够坚固,它容易受到水流的影响,导致洪水泛滥。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
注释:民圩是指民间组织修建的圩区,它们往往不如官府修建的圩那样坚固。因此,它们更容易受到水流的影响,导致洪水泛滥。
赏析:这句诗揭示了民圩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它告诉我们民圩的建设需要更加坚固耐用,才能更好地抵御自然灾害的影响。同时,它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第十句:官圩六十里如城,削平为湖定何理。
诗句:官圩六十里如城,削平为湖定何理。
译文:官府修建的圩长达六十里,就像一座坚固的城池一样。然而,当它被削平成为湖泊时,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注释:官圩是指在历史上由官方组织修建的水利工程设施。在这里,它指的是一个特定范围内的圩区。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官圩被削平为湖泊的原因的思考和困惑。他认为这样的变化似乎有些不合理或者不合逻辑。因此,我们需要深入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并找到合理的解释或者解决方案。

第十一句:请看今来禾上场,七百顷地云堆黄。
诗句:请看今来禾上场,七百顷地云堆黄。
译文:现在来看丰收的庄稼,那一片片金黄色的稻谷就像是天上的云彩堆积在一起一样。
注释:禾场是指收获农作物的土地或者场地。在这里,它指的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或者范围。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农民们丰收的景象。他们辛勤劳作,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季节,一片片金黄色的稻谷如同天空中的云彩一般美丽壮观。这让人们感受到了劳动成果的价值和重要性。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辛勤付出的赞美和敬意。

第十二句:县官籴米三万斛,度僧给牒能商量。
诗句:县官籴米三万斛,度僧给牒能商量。
译文:县官收购了大量大米,并且考虑了僧侣的需求。他们还为僧侣提供了许可证件以便进行交易活动。
注释:籴米是指购买粮食的行为。在这里,它指的是县官购买了大量的大米以满足农民的需要。
赏析:这句诗描述了县官在丰收季节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来确保农民的利益得到保障。他不仅关注自己的需求,还考虑到了其他群体的需要,例如僧侣的需求。这种全面考虑的态度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同时,这也展现了政府的积极作为和对民生的关注。

第十三句:我闻此语汗生面,千闻岂如目一见。
诗句:我闻此语汗生面,千闻岂如目一见。
译文:我听说这句话后感到十分感动,即使听到过多次也不如亲眼见到的那种震撼和感动深刻难忘。
注释:汗生面是指感到非常感动的样子。千闻岂如面一面是指听到多次却不如亲眼目睹的感受更为深刻深刻难忘。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这句话的真实感受和强烈反应。它不仅是对于某种理念或者观点的认同和赞同,更是对于这种理念或者观点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它显得格外重要和有意义。

第十四句:吾君神圣坐九重,轻易献言谁复辨。
诗句:吾君神圣坐九重,轻易献言谁复辨。
译文:我的君王非常神圣威严地坐在皇宫内(高高在上),轻易地提出建议或意见又有谁能分辨是非对错呢?
注释:九重是指极高的地位或者地位尊贵的人。在这里,它代指皇帝或君王。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君王的地位和权威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其智慧和判断力的赞赏与认可。同时,它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提出建议或意见的人是否能够真正理解并辨别是非的判断和质疑。

第十五句:却忆吴中初夏时,畚锸去决湖田围。
诗句:却忆吴中初夏时,畚锸去决湖田赴水均一死,善政养民那得尔?
译文:我想起了当年吴中地区初夏时节,人们用畚锸去决湖水围堤筑坝以防洪涝灾害的时候,有的人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奔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