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诗句如下: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
接下来是对每句的详细解读:
“三万六千顷,湖侵海内田。”:描述了太湖广阔无边的湖面,仿佛侵占了整个中国的农田。这里的“湖”指的是太湖,一个位于中国江苏省北部的巨大淡水湖泊。太湖不仅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也是世界文化景观遗产,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逢山方得地,见月始知天。”:意味着只有在遇到高山时才能找到真正的归属,而只有在看到月亮时才能理解天空的广阔。这里通过“逢山”和“见月”两个动作,表达了人在自然界中寻找自我定位和认知宇宙真理的过程。
“南国吞将尽,东溟势欲连。”:南国可能指的是中国的南方地区,而“吞将尽”则暗示了该地区的丰富资源即将被耗尽。同时,“东溟”指的是东海,“势欲连”则表达了东海与内陆之间联系紧密,如同一体。这两句诗反映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担忧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何当洒为雨,无处不丰年。”:表达了一种美好的愿景,希望太湖的水能化作雨水,滋润大地,带来丰收的年景。这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人类智慧和勤劳的肯定。
这首诗通过对太湖的自然描绘,表达了人类对于自然、对于家园、对于未来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对一个地方的描述,更是对人类生活和自然环境关系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