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岁有馀乐,天教一向闲。
嵩阳百口住,岭外七年还。
卜宅先邻晏,携瓢欲饮颜。
吴僧来不久,相约叩禅关。

次前韵示杨明二首

晚岁有乐,天教闲适

苏辙,字子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其诗文作品多反映其忧国忧民之心,如《赤壁赋》便描绘出壮阔的江水与历史的沧桑。晚年虽遭贬谪,仍能保持高洁之志,常怀天下苍生。其书法亦有独特风格,笔势遒劲,意态生动。此诗作于他晚年时期,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

诗中“晚岁有余乐”与“天教一向闲”两句,展现了诗人晚年生活之宁静,仿佛天意安排,让他远离尘嚣,享受着难得的闲适时光。这种境界不仅体现了个人心境的变化,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的一种理想追求。他们渴望在繁忙的仕途之外,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清净之地,让心灵得以放松和休息。

诗中的“嵩阳百口住”与“岭外七年还”,则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和谐的生活画面。这里的“百口”可能指的是家人或友人,他们的居住地在嵩山之下,远离尘嚣,过着简单而宁静的生活。而“七年还”则暗示了这段隐居生活的结束,但无论时间如何流转,诗人都感激这段宁静的时光给予他的滋养与启示。

诗中“卜宅先邻晏”与“携瓢欲饮颜”,则展示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他们共同的生活习惯。选择邻居家作为住所,可能是因为邻居家的房屋更加宽敞舒适,或者邻居家的邻居们友善可亲。而“携瓢欲饮颜”则描绘了诗人在闲暇时刻品茗的场景,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吴僧来不久”与“相约叩禅关”两句,则展现了诗人与佛教文化的联系。佛教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曾受到其熏陶。诗人在这里邀请僧人来访,共同探讨佛法,这不仅是对宗教信仰的追求,也是对精神世界的一种寄托和慰藉。通过这种方式,诗人希望能够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一种更为超脱的境界。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文字描绘了一个闲适自得的晚年生活场景,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自然和宗教文化的独特见解。它不仅是苏辙个人生活的写照,也是宋代文人群体共同追求的精神寄托。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宋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风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