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
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
规模先遣通蹊隧,后乘应容众客陪。

【注释】:

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

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

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

规模先遣通蹊隧,后乘应容众客陪。

译文:

把积压在案头的文牍全都扔了,清晨的晴朗天气使城门大开。

虽然年纪已经老了但心中仍怀着治理百姓的雄心壮志,却只能低头看着这座山城而感到心灰意冷。

山林中荆棘被烧光,桑树和柘树重新生长出来,野兽们也离开了,只有鸡狗等动物回来觅食。

先修建了通往四方的道路,然后才能允许其他的人来访。

赏析:

《次韵筠守毛维瞻司封观修城三首》是宋代诗人苏辙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于北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作者任颍州知州时与苏轼同僚,对修城工作颇有体会。因此他写下这首七律,以表达他对此事的看法。全诗分为四段,前两段描写了作者在修城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第三四两段则表达了作者对修城工作的态度和看法。

第一段“拨弃案头文字堆,晓晴山色四门开”,描绘了一幅清晨时分的山城美景图。诗人通过“拨弃案头文字堆”这一动作,表达了自己对于官场琐事的厌倦和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同时,“晓晴山色四门开”也写出了山城的景色之美,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第二段“究怀民事老虽壮,俯首山城心已灰”。这里,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之情。尽管自己年纪尚轻、精力充沛,但面对眼前的山城景象,却感到心灰意冷。这或许是因为山城的景色太过荒凉、压抑,让诗人感到无法施展才华。

第三段“荆棘烧残桑柘出,狐狸去尽犬鸡来”,进一步描绘了山城的景象。原本被荆棘覆盖的地方现在长出了桑柘树,而那些曾经生活在山林中的狐狸和狗鸡也已经离开。这些变化都暗示着修城工作的艰难和不易。

最后一段“规模先遣通蹊隧,后乘应容众客陪”则是对整个修城工作的总结和展望。诗人认为,要想真正完成修城工作,就必须先打通山路、水路等交通要道,以便能够容纳更多的客人来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修城的目标,让城市焕发出新的生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