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欲凝不惊风,月色初晴若发蒙。
羁客不眠诗未就,游人半醉夜方中。
荒城熠耀相明灭,野水芙蓉乱白红。
知欲访僧同寂寂,应怜病懒畏爞爞。
解析
第1句:灯光欲凝不惊风,月色初晴若发蒙。
注释:
- “灯光欲凝” - 灯光似乎要凝固成一种状态,意味着灯光非常明亮和集中。
- “不惊风” - 即使有风吹过,灯光也不受其影响。
- “月色初晴” - 月亮的光线很明亮,且天气晴朗无云。
- “若发蒙” - 如同刚刚被打开,形容月光如洗。
译文:
灯光明亮如霜,即便微风拂过也不被摇动,月光洒满大地,宛如刚被点亮一般。
第2句:羁客不眠诗未就,游人半醉夜方中。
注释:
- “羁客” - 旅居他乡的人。
- “不眠” - 无法入眠,可能是由于思念或孤独。
- “诗未就” - 未能完成诗歌。
- “夜方中” - 夜晚刚刚开始。
- “游人” - 游玩的人。
- “半醉” - 饮酒到了一半,意态自若。
译文:
我是一位旅居异乡之人,深夜里无法安眠,因为我在思考着一首诗还未完成。此时天色已晚,游人大多已喝得微醺,享受着这宁静的夜晚。
第3句:荒城熠耀相明灭,野水芙蓉乱白红。
注释:
- “荒城” - 荒凉的城市。
- “熠耀” - 光亮闪烁。
- “相明灭” - 灯火时隐时现,形成一种动态的美。
- “野水” - 野外的水。
- “芙蓉” - 荷花。
- “乱白红” - 描述水面上荷花与水中红色莲蓬的颜色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生动的画面。
译文:
荒废的城池在夜色中闪烁着光芒,与远处的野水相互映衬,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第4句:知欲访僧同寂寂,应怜病懒畏爞爞。
注释:
- “知欲访僧” - 我打算去拜访一位僧人,以寻求内心的平静。
- “同寂寂” - 同时感到寂静无声。
- “应怜” - 应该怜悯那些因疾病而行动不便的人。
- “畏爞爞” - 害怕喧闹的声音或事物。
译文:
我想去找一位僧人共度这个静谧的时刻,同时也可怜那些因病而行动不便的人,他们因为恐惧嘈杂的声音而感到畏惧。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在夜晚对光明、自然以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感悟。第一句中的“灯光欲凝不惊风”,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及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接着,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夜晚的所思所感,通过对月光和夜色的描绘,抒发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情感体验。最后两句则转入内心世界,表达了诗人对他人尤其是病患者的同情与理解,体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与道德情操。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