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山前峰,上上终非顶。
行登众岭彻,始得山门迥。
高风惨多寒,落日侧先暝。
却视向所经,眇如在深井。
【注释】
熙宁壬子:宋神宗熙宁二年。
八、九月:农历八月和九月,古代以立秋为秋季的开始。
九日:指重阳节。
嵩少之间:指从洛阳到登封的山间道路。
许昌:今河南禹县,是北宋时的陪都。
诗:指《登嵩山》这首诗。
赏析:
熙宁元年(1068),王安石罢相,由陈荐推荐,任同知礼部贡举。四年(1071)正月,他再次任参知政事,同年十二月被罢。五年(1072年)二月,复任参知政事。六年(1073年)四月,拜平章军国事。次年七月,因谏院官上疏反对,出知江宁府。七年(1074年)春,召为宰相兼枢密使。八月,又罢知江宁。十月,再出知许州。九年(1076年),改知扬州。元丰元年(1079年)二月,任司空、平章军国重事。三月,进位太师、尚书令。四月,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五月,拜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七月,加尚书右丞相。九月,进封荆国公。十一月,拜太尉兼中书令。十二月,拜司空兼侍中。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进位太师、尚书令兼侍中。二月,改封荆国公。三月,进封信国公。四月,拜司空兼侍中。六月,罢为镇南太师、判汝州。七月,徙居江宁(今南京)。十一月,病卒于家。此诗即作于其时。
【译文】
重重山前有群峰,登上最高处不是顶。攀登群岭到达山巅,始见山门豁然开朗。高风凛冽寒意多,落日西沉天色暗。回头再看刚才所走的路,好像在深井里一样小。
【赏析】
王安石一生政治生涯跌宕起伏,屡遭排挤打击,但他始终不灰心气馁,坚持改革变法,推行新法。这首诗是他在任开封通判期间写的。
首联两句写山路险峻,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首句中的“重”字,说明山路曲折回环,层层叠叠;“峰”字则描绘了山峦起伏的景象。次句中的“上”,说明诗人已经登上了最高的山峰;“顶”,则是诗人的奋斗目标。“终”字表明诗人已经攀登了许多高峰,但目标并未实现,仍须继续努力。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事业的追求和执着精神。
颔联两句写诗人登上山顶后的感受。“众岭”、“山门”等词语描绘了山路崎岖、山势陡峭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诗人面对艰难险阻时的坚定信念和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迥”字则表现了诗人站在山顶上的开阔视野和无限风光。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突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
颈联两句写诗人在山顶上所看到的景色。“高风”“惨”字描绘了天气寒冷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诗人在山顶上感受到的寒气逼人;“多”“侧”二字则表现了夕阳西沉、天边残阳如血的情景。这两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象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岁月流逝的无奈。这两句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忧郁情绪。
尾联两句写诗人回首往事时的感慨。“却视向所经”指的是回顾自己曾经走过的山路;“眇如在深井”则是形容当时的情景如同身处深井之中一般渺小而微不足道。这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经历的反思和评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无奈和感慨之情。这两句还体现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认识和感悟。
这首诗通过描绘山路艰险、山顶开阔以及自然景观的变化等画面,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以及对人生无常、历史沧桑巨变的深刻感慨。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王安石作为一代文豪的才华和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