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
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
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
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

熙宁壬子年八月,我到了洛阳的妙觉寺参加考试,举人以及回程途中经过嵩山和少室山,总共写下了二十六首诗。登上嵩山后写了十首诗。

飞桥跨岩而建居,茅屋已经破败不堪。

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躲避世俗的僧尼,在这里经常独自躺着。

秋风萧瑟高鸟入林,夜月清冷猿猴也过路。

如果不是内心已经灰心失望,静极之时生悲惰。

注释:

熙宁:宋神宗年号(1068-1085)。

甲子:天干地支纪日的一种方法,以六十甲子为一轮。这里指的是一个年份。

乙丑:又一个年份。

壬子:又一个年份。“壬”、“甲”同音,“子”指天干的第十位。

八月:农历八月,即秋季。

于:到;往。

洛阳:古称洛邑,今河南洛阳市。

妙觉寺:在洛阳西,为佛教寺院。

举人:应试的官员。

还道:返回的道路。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面、中岳嵩山脚下。

嵩少:指嵩山一带。

至许昌:指从洛阳回到许昌。

共得:一起得到,一起写。

大小诗:指诗作的数量或质量。

十六韵:这是宋代诗歌的一种形式,每首诗有四联八句,每联两句,每句用韵。

登:攀登,登山,此处指上山。

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西北面、中岳嵩山脚下。

十首:《全唐诗》收张方平诗一卷,共五十七首。其中登嵩山十首,其余五十二首为《游嵩阳寺》、《宿嵩阳观》、《送李端公赴京》、《题嵩阳观壁》、《题嵩阳观》、《赠李处士》、《题嵩阳观》、《寄王处士》、《送李元振赴徐州》、《题嵩阳观》、《游嵩阳寺》、《游嵩阳寺》、《游嵩阳寺》、《游嵩阳寺》、《题嵩阳寺》、《题嵩阳观》、《题嵩阳观》、《题嵩阳观》、《题嵩阳观》、《送李端公赴京》、《送李端公赴京》、《送李端公赴京》、《送李端公赴京》、《送李端公赴京》、《宿嵩阳观》。

何年:什么时候。

避世僧:避开世间名利的僧人。

独卧:独自躺着,独自一人。

秋风:指秋天的风。

高鸟入:秋天时高飞的鸟儿飞入山林。

夜月寒猿过:夜晚月光下寒冷的猿猴渡过溪水。

自非:不是。

心已灰:心已经灰心失望。

静极:寂静至极。

悲惰:悲伤倦怠。

赏析:

这首七律是诗人游览嵩山时所写的一组诗篇。诗的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诗人到达嵩山时的所见所感;第二部分则抒发了诗人的内心感受。

首联“飞桥走岩居,茅屋今已破”,描绘了诗人到达嵩山后的情景。这里的“飞桥”和“走岩”,形容了嵩山的险峻和秀美。而“茅屋今已破”则透露出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

颔联“何年避世僧,此地常独卧”,则是诗人对嵩山的感慨。这里的“避世僧”和“常独卧”都表现了诗人对嵩山的独特情感。他似乎在这里找到了一种心灵的寄托,让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宁静和解脱。

颈联“秋风高鸟入,夜月寒猿过”,则是对嵩山秋夜景象的描绘。这里的“秋风高鸟入”和“夜月寒猿过”都表现了嵩山秋夜的寂静和凄凉。诗人通过这些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寥。

尾联“自非心已灰,静极生悲惰”,则是诗人对整个游览过程的总结和自己的感受。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变得灰心失望时,才能体会到静到极致带来的痛苦和悲哀。因此,他认为自己这次游览嵩山的经历就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成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