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蹊容车箱,深入遂有得。古寺依岩根,连峰转相揖。
樵苏草木尽,佛事亦萧瑟。居僧麋鹿人,对客但羞涩。
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华严》具多纸,归来手亲译。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
遗文尽法界,广大包万亿。变化浩难名,丹青画京邑。
粲然共一理,眩晃莫能识。末法渐衰微,徒使真人泣。

诗句:游太山四首初入南山

译文:初入南山之时,我沿着山间小路徐徐前行,车箱被山路所容纳。深入探索后发现古寺依傍于岩壁之中,连绵的山峰仿佛在相互作揖。山林中,樵夫们早已将一切草木采摘一空,连佛事也显得格外萧瑟。这里住着的僧人和客人都显得有些羞涩,对访客只是微笑而不多言。

注释:

  • “南山”指的是泰山的南坡,是游览的重点之一。
  • “车箱”指随行的车辆及装载的物品。
  • “深遂有得”表达了随着深入探察,逐渐领悟到了更多道理或知识。
  • “古寺”指的是古老的寺庙,通常与宗教活动相关。
  • “连峰转相揖”描述了山峰之间的连绵不断,似乎在互相致敬的景象。
  • “佛事”指的是佛教的活动或者仪式。
  • “麋鹿人”可能指的是以麋鹿为伴的生活方式。
  • “双碑”指两块并列放置的石碑。
  • “云昔义靖师”,提到一个名叫“义靖”的和尚或修行者,他曾经到访西域(古代对中国西北地区的称呼)。
  • “《华严》具多纸”,这里的“华严”是佛教经文,而“多纸”则可能意味着携带了许多卷轴或书籍回来。
  • “蜕骨俨未移”,意指佛像或其他宗教遗物虽然历经千年,但看起来仍然庄严不变。
  • “广大包万亿”,表示内容极为丰富,涵盖了无数的知识和信息。
  • “变化浩难名”,强调了变化无穷且难以用语言完全描述的特性。
  • “丹青画京邑”,形容画作精美绝伦,能够生动刻画出京城的风貌。
  • “粲然共一理”,意为各种事物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或规律。
  • “末法渐衰微”,指出佛教教义在某个时期开始衰落,不再如以往那般盛行。
  • “真人泣”,表达的是对于某种真理或信仰的失落感到悲伤或绝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叙述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泰山的自然美景以及人文景观。诗中描绘了从山脚到山顶的旅途体验,从一开始的好奇和兴奋到后来的沉思和感悟,反映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同时,诗人通过对古老寺庙、连峰相揖等细节的描写,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和深度。此外,诗中还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如提及的“义靖师”和“华严”,展示了诗人对宗教信仰的态度及其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不仅是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也是一首充满哲理的散文诗,让人读后心旷神怡,久久回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