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
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
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泚。
高堂见真人,不觉首自稽。
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启。
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抵。
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
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陛。
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
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
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
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历泰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的敬畏和对于修行的向往。

首句“青山何重重,行尽土囊底。”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山峦叠嶂,层层叠叠。

次句“岩高日气薄,秀色如新洗。”描述了泰山的岩石高大而陡峭,阳光照射在上面,使得岩石上的景色如同刚被清洗过一样。

三、四句“入门尘虑息,盥漱得清泚。”表达了作者进入泰山后,心中的杂念被洗净,心灵得到了净化。

五、六句“高堂见真人,不觉首自稽。”则描绘了作者在泰山的高堂上遇见了一位真人,感受到了他的威严和智慧。

七至九句“祖师古禅伯,荆棘昔亲启。”则描述了这位真人的身份和事迹,他是历史上有名的禅僧,曾经亲自开辟过山路。

十至十二句“人迹尚萧条,豺狼夜相抵。”则描绘了泰山的原始面貌,虽然已经有人居住,但依然保持着一种原始的美。

十三至十五句“白鹤导清泉,甘芳胜醇醴。”则描绘了泉水的味道,比醇厚的酒还要甘美。

十六到十九句“声鸣青龙口,光照白石陛。”则描绘了泉水的声音,仿佛是龙在咆哮,光芒照在白色的台阶上。

二十至二十一句“尚可满畦塍,岂惟濯蔬米。”则表达了作者对泰山泉水的喜爱和赞美,他认为这里的泉水足够用来清洗田地。

最后两句“居僧三百人,饮食安四体。”则描绘了泰山的僧侣们在这里生活的情况,他们的食物充足,生活安逸。

二至五句“一念但清凉,四方尽兄弟。”传达了作者对于修行的理解,他认为只要心中保持清净,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感受到与家人的联系。

二十六至二十八句“何言庇华屋,食苦当如荠。”则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悟,他认为即使拥有华丽的房屋和丰富的食物,也不应该忘记生活中的苦难。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和修行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苦难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