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吹暑天益高,明月耿耿分秋毫。
彭城闭门青嶂合,卧听百步鸣飞涛。
使君携客登燕子,月色着人冷如水。
筵前不设鼓与钟,处处笛声相应起。
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
杯中渌酒一时尽,衣上白露三更寒。
扁舟明日浮古汴,回首逡巡陵谷变。
河吞巨野入长淮,城没黄流只三版。
明年筑城城似山,伐木为堤堤更坚。
黄楼未成河已退,空有遗迹令人看。
城头见月应更好,河流深处今生草。
子孙幸免鱼鳖食,歌舞聊宽使君老。
南都从事老更贫,羞见青天月照人。
飞鹤投笼不能出,曾是彭城坐中客。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最后写出答案。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意。本题中,“西风”“暑天”“分秋毫”等是关键词,它们都表明季节特点;“彭城”“百步飞涛”等是关键词,这些词句表明了地点特色;“使君”“月色”等是关键词,这些词句表明了人物活动。

【答案】

①首联:“西风”“暑天”“明月”都是描写时间、天气的名词;“耿耿”是形容词修饰动词;“月色着人冷如水”是写月光照射下,人感到凉意。②颔联:“闭门”“青嶂合”“卧听”是动作描写,表现诗人闭门静坐欣赏美景的闲适心情;“百步飞涛”是听觉描写,表现瀑布声势浩大,气势磅礴,令人心潮澎湃。③颈联:“使君携客”是动宾短语,说明主客的身份和活动;“飞涛”是听觉描写,表现瀑布声势浩大,气势磅礴,令人心潮澎湃;“月色着人”是触觉描写,表现出月光的清冷。④尾联:“河吞巨野入长淮”,写河流奔腾不息;“城没黄流三版”,写河水冲刷城墙,露出地面。⑤此诗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幅壮美的黄河画卷。⑥全诗运用了大量的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大量使用名词性短语作状语,丰富了语言表现力。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表达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赏析】

《中秋见月寄子瞻》,苏轼,宋神宗元丰八年九月十五日(1085年),作于徐州。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此诗是他于中秋之夜在徐州赏月时所作,抒发了他对于自然景象的感受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开头两句写秋风劲吹,暑气渐消,皓月当空,分外皎洁。“明月”两字承上启下,既点明了时节,又引出下文。“耿耿”,明亮貌。“分秋毫”,即“分外皎洁”。“耿耿”二字用得传神,它不仅写出了月亮的明亮,也写出了作者看到月亮时惊喜万分的情态。

下面两句由景及事。“彭城”,即徐州,古称彭城县;“闭”,指关闭城门。“门”,指彭城的城门。“青嶂合”,青山环抱,山势高峻。“卧听”是侧笔。“百步飞涛”,形容瀑布奔腾的声音。这一句通过侧面描写,写出了作者听到瀑布奔腾之声时的激动心情。一个“卧”字将作者听到瀑声后的反应写得活灵活现。

接着四句写登高望远,赏月怀友。“使君”,指徐州太守张方平。“携客”、“登燕子”,“月色”三句,说张方平与友人同登燕子楼,观赏秋月美景。“飞涛”句是写听到瀑布声后的感想。“月色着人”是触觉描写,写出了月光的清冷,使人感觉寒冷。“不设鼓钟”是说没有击鼓敲钟之类的音乐来助兴。这是写宴乐无音乐。“处处”两句说四周的笛声不断响起,这是写宴会上奏乐不止。“戏马台”,“西山”,都是徐州的名胜古迹。“西山郁蟠”是说西山地势高峻雄伟而曲折蜿蜒,这里暗喻作者自己处境的艰难险恶。

下面五句写夜深人静,作者在月光下独自饮酒。“扁舟”二句是说自己乘船顺流而下,经过汴河时回头观望,发现城池已经沉入淮河之中了。这两句写汴河下游的情况。“明年筑城”,写明年春天要筑城,但城已像山一样高耸,难以攀登。“伐木为堤”,是写汴河下游泛滥成灾,必须修筑土堤才能制止洪水泛滥。“坚”,结实。“黄楼”,指汴河下游的开封。“河吞巨野入长淮”,是说黄河像巨兽吞食了大片陆地一样,一直流入长淮一带的湖泊中去。“城没黄流只三版”,意思是汴河下游的城市淹没在黄河之水之下,只剩下三层土地露出水面。“三版”,泛指地面。“明年”,是第二年春天。

末二句写诗人的感叹。“筑城”、“伐木为堤”,是说要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但即使这样治水,也只能让黄河继续吞噬大量的土地。而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让人徒呼哀哉而已!结尾两句以“月色”收束全篇,既照应起句的“明月”,也照应到尾句的“月色”。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至黄州时的作品。诗中既有对友人的怀念,又有对故乡的眷恋;同时诗人还表达了自己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