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涉长淮水,惊呼十四年。
龟山老僧在,相见一茫然。
僧老不自知,我老私自怜。
驱驰定何获,少壮空已捐。
掉头不见答,笑指岸下船。
人生何足云,陵谷自变迁。
当年此山下,莫测千仞渊。
渊中械神物,自昔尧禹传。
帆樯避石壁,风雨随香烟。
尔来放冬汴,冷沙涨成田。
褰裳六月渡,中流一带牵。
俯首见砂砾,群渔捕鲂鳣。
父老但惊叹,此理未易原。
何况七尺躯,不为物所旋。
众形要同尽,独有无生全。
百年争夺中,扰扰谁相贤。

【注释】:

过:经过。龟山:指今安徽巢湖市西南的龟山。长淮:指淮河。十四年:即元和十四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惊:吃惊。茫然:失措的样子。僧:僧人。老:年高。自怜:自我怜悯。驱驰:奔波劳碌。定:必定,一定。少壮空已捐:少年壮年已经消磨殆尽。尔来:近来。放冬汴:放船于冬季汴河。汴河:即黄河,因在河南开封附近,故称汴河。冷沙:结冰的沙地。褰裳:解下衣服。渡:过船。鲂鳣:鱼名,这里泛指水族。贤:贤良,指有德之士。

【赏析】:

《过龟山》,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诗作品。此诗写于元和十四年(819)作者被贬江州司马之时。诗人在赴江州途中,来到巢湖之畔,遥望龟山,触景伤情,写下了这首《过龟山》诗。全诗以时间为线索,从“十四年”写起,到“少壮空已捐”,再到“我老私自怜”,层层递进,表达了自己对人生易逝、岁月如流的感慨,以及对自己年华逝去的悲凉与无奈之情。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但篇幅较长,可以分为三段来理解。

第一段:“再涉长淮水,惊呼十四年。”首两句交代了自己此行的背景,即经过龟山。诗人在前往江州路上,来到巢湖之畔,遥望龟山,触景生情,感叹时光流逝、人生易逝。

第二段:“僧老不自知,我老私自怜。”接下来,诗人转向僧人,表达了对年老体衰的自我哀怜。诗人看到僧人年岁已高,不禁暗自感伤,觉得自己也如同这僧人一般,年纪大了,无法挽回青春年少的时光。

第三段:“驱驰定何获,少壮空已捐。”最后两句则进一步表达出自己的无奈之情。诗人感到自己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奔波忙碌,但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法挽回青春年少的时光,只能在年华老去中独自感叹。

这首诗通过对龟山之行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感慨和思考。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将时间、空间、人物、情感等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同时,诗人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感情,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