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如衣食,六经所耕桑。
家传易春秋,未易相秕糠。
久种终不穫,岁晚嗟无粮。
念此坐叹息,追飞及颓阳。
天公亦假我,书成麟未伤。
可怜陆忠州,空集千首方。
何如学袁盎,日把无可觞。
这首诗是苏轼的杂诗,共十一首,和陶渊明的《杂诗》相合。以下是逐句释义和译文:
大道如衣食,六经所耕桑。
注释:大道理就像穿衣吃饭一样,是我们生活的基础;而《六经》则是耕作和种植的象征,代表我们生活的实践。家传易春秋,未易相秕糠。
注释:家族传统中,《易经》(易经)被视为经典,但并不因此认为《春秋》等其他书籍不值得阅读。久种终不穫,岁晚嗟无粮。
注释:长期耕种却始终不能有所收获,到了年底只能感叹没有粮食可供食用。这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担忧。念此坐叹息,追飞及颓阳。
注释:回想起来就会感慨万千,追忆过去的飞翔,希望太阳的光芒能驱散心中的阴霾。天公亦假我,书成麟未伤。
注释:上天也赐予了我机会,虽然书没有完成,但最终没有受到伤害。可怜陆忠州,空集千首方。
注释:可惜的是,忠诚的陆忠州,虽然收集了很多书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何如学袁盎,日把无可觞。
注释:不如学学袁盎(东汉人),每天无所事事地饮酒作乐。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苏轼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对知识和道德的坚守。他通过对比《六经》和《春秋》,以及陆忠州和袁盎的例子,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和道德的力量。同时,他也表达了对天命的敬畏和对命运的无奈,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