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初传有此,乱后不留碑。
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
山泉自入瓮,野桂不胜炊。
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

【注释】

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

唐初传有此:唐朝初年,这里就有大秦寺,但战乱后,寺庙都不存在了。

畏虎关门早,无村得米迟:害怕老虎的关隘(指潼关),没有村子能买到粮食。

山泉自入瓮:山泉水自然流入瓮中。

野桂不胜炊:野桂花的味道不足以用来做饭。

信美那能久,应先学忍饥:相信这美景只能暂时享受,应该学习忍受饥饿。

【赏析】

《寄子由同作其四大秦寺》,是苏轼写给弟弟苏辙的一封信。苏轼和苏辙兄弟二人在北宋时期都是文学家,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和后世都有很高的评价,他们的书信也被视为佳作,其中就包括这封信。

此诗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九月至十一月在长安时所作。当时苏轼因事被贬为定州(今河北定县)团练副使,他与弟苏辙一同来到长安。在长安,他游览了附近的寺院,写下了许多诗篇。这些诗篇后来汇编成集,名为《东坡七集》。

首联两句写大秦寺的荒废。“唐初传有此,乱后不留碑”:传说唐朝初期就有这所寺院,可是战乱之后,连一块石头也没有留下。这两句既点出了长安的大秦寺的历史,又表达了诗人对长安古迹的怀念之情。“畏虎”一句暗含“畏途”之意,“怕走险要的路”,说明长安一带道路艰险。而“无村”句则进一步说明长安的荒凉和偏僻。

颔联两句写长安的缺水。“山泉自入瓮”写出了水源之缺,“野桂不堪炊”写出了生活之苦。

颈联两句写长安的贫瘠。“信美那能久”写出了长安的美好难以持久,“应先学忍饥”写出了要想在长安生存下去,就应该像农民学习忍耐饥饿。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对长安生活的艰辛,也表现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此诗语言平易浅近,明白流畅,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体现了诗人善于运用典故来表达感情的特点。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