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诗题干要求分析这首诗的内容与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从诗歌的内容、结构、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是理解性默写,根据题目要求,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直接写出即可,要注意易错字词的写法。

“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意思是:乱石丛生,翠色点点;衣衫湿重,步履艰难;双溪流水潺潺,空窗摇曳,令人心旷神怡。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意思是:吃饱了也不嫌弃溪边的嫩笋太瘦,穿过树林,去寻找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意思是:担心知县知道我来游山,高兴的是渔人争着去渡水架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意思是:仿佛走在醴泉山下的路,桑枝扎眼睛,麦子长到齐腰高。

【答案】

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赏析:

这首诗描写诗人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一首以“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外摇”起兴,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天气。第二首以“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写诗人在溪边小憩时的所见所感。第三首以“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写诗人游寺途中的所见所感。第四首以“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写诗人行至山脚下所见所感。全诗以景物描写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