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
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题灵峰寺壁
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
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
【注释】
- 灵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东北。
- 宝陀寺:古刹名。
- 德云:指佛家所说的功德云。
- 德云我:意谓自己有功德云,故称“我”。
- 妙高台:佛家传说中,释迦牟尼曾登此台说法。
【赏析】
本诗为宋神宗元豐五年,苏东坡贬官黄州期间所作的《题灵峰寺》一诗,作于元豐八年(公元1085年)春。灵峰寺建于东晋咸康二年(公元336年),是当时佛教徒为了纪念佛陀在灵山上讲经说法而建立的。灵山峰峦耸翠、云雾缭绕,环境幽美,景色秀丽,素负盛名。东坡居士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贬于此。他来到灵峰寺,触景生情,写下了这一首诗。诗中以“灵峰”“妙高台”等词句点明题咏的对象,抒发了诗人对灵峰寺的无限眷恋之情。
首联“灵峰山上宝陀寺,白发东坡又到来”,写诗人来到灵峰寺。这里用了一个“又”字,表明诗人不是第一次来到灵峰寺。灵峰山虽不高大,但风景秀丽,是佛教徒们修行的好地方。宝陀寺是这座山上的一座寺院,始建于东晋时期。苏轼来到这里,看到寺庙虽然破旧,但环境幽静,不禁感慨万千。这里的“宝陀寺”三字,也暗含了佛家的意思,暗示着佛教徒们在这里修行,可以得到佛祖的庇佑。而“白发东坡”则是说,诗人此时已年近半百,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沮丧或失望,反而更加坚定了他对信仰的执着和追求。这一联通过描写灵峰山的美丽景色和宝陀寺的古朴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喜爱之情。
颔联“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灵峰山的深厚情感。这里所说的“德云”,是指佛家所说的功德云,意味着佛教徒通过修行可以积累功德,从而获得佛祖的庇佑。诗人在这里用“德云我”来表达他认为自己也有功德云,即他也是一位修行者,因此应该得到佛祖的庇护。而“妙高台”则是佛家传说中的一个圣地,据说释迦牟尼曾在此处说法。诗人通过对这个圣地的怀念,表达了他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这句诗也暗示了诗人与灵峰山之间的某种联系和默契,仿佛他们之间有着一种无形的联系,使得诗人对这个地方产生了深深的感情。
尾联“前世德云今我是,依稀犹记妙高台”则是诗人在离开灵峰寺时留下的感概与回忆。诗人在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中再次提到了“妙高台”,表示他对这个地方的眷恋之情依然存在。而“依稀犹记”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地方的美好记忆仍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这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灵峰山的深厚感情,也体现了他在贬谪期间仍保持着对佛教文化的敬畏之心。
整首诗通过描绘灵峰山的自然景色和宝陀寺的古朴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与灵峰山之间的特殊关系。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自己,诗人表达了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无奈和悲凉,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