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城日荒废,往事不可还。
惟馀古苑石,漂散尚人间。
公来始购蓄,不惮道里艰。
忽从尘埃中,来对冰雪颜。
瘦骨拔凛凛,苍根漱潺潺。
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
尽令属牛氏,刻凿纷斑斑。
嗟此本何常,聚散实循环。
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
君看刘李末,不能保河关。
况此百株石,鸿毛于泰山。
但当对石饮,万事付等闲。
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创作的。当时,诗人被贬为夔州刺史,路过石门县的石林亭。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间,刘购得之。
译文:
次韵刘京兆石林亭之作,石本唐苑中物,散流民间,刘购得之。
注释:这首诗是刘禹锡在唐文宗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创作的。当时,诗人被贬为夔州刺史,路过石林亭。石本是唐朝的苑中之物,现在散落在民间,刘禹锡购买了这些石头。
都城日荒废,往事不可还。
注释:都城现在荒芜,过去的往事已经无法挽回。
赏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都城现状的无奈和对过去历史的深深感慨。
惟馀古苑石,漂散尚人间。
注释:只有那些曾经是苑中的石头,如今仍然漂泊在人间。
赏析:这句诗描绘了那些曾经属于唐宫的石头,现在仍存在于人间。这象征着历史的痕迹依然存在,尽管它们可能已经不再属于原来的主人。
公来始购蓄,不惮道里艰。
注释:刘禹锡来到后,才开始收购这些石头,他不怕艰难的道路。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刘禹锡对于收集这些石头的决心和行动。他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体现了他的毅力和决心。
忽从尘埃中,来对冰雪颜。
注释:突然之间,这些石头从尘埃中走了出来,它们像冰雪一样清澈美丽。
赏析:这句话通过对比,突出了这些石头的美丽与纯净。它们就像冰雪一样,给人以清新、纯洁的感觉。
瘦骨拔凛凛,苍根漱潺潺。
注释:这些石头的骨头虽然瘦弱,但它们坚韧不屈;它们的根部深沉,发出潺潺的水声。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石头的坚韧和力量。虽然外表瘦弱,但它们的内在力量却非常强大。同时,也传达出一种深沉、静谧的氛围。
唐人惟奇章,好石古莫攀。
注释:唐代的人们只喜欢那些奇特美丽的石头,很少有人去攀登这些石头。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唐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他们更倾向于欣赏那些奇特而美丽的石头,而不是去攀登它们。这种审美观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文化氛围。
尽令属牛氏,刻凿纷斑斑。
注释:这些石头都被牛氏家族占有,他们不断地进行雕刻和打磨。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牛氏家族对这些石头的重视和保护。他们不仅拥有这些石头,还对其进行雕刻和打磨,展现出他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尊重。
嗟此本何常,聚散实循环。
注释:可惜这些石头原本并不固定,聚散无常。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聚散无常的深刻认识。他认为这些石头的聚散都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无论聚散都无法避免。这也暗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变化。
人失亦人得,要不出区寰。
注释:人们失去也会得到,只要没有离开这个天地。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看法。他相信无论人们经历什么样的得失,最终都会回归到这个天地之中。这是一种对生命轮回和变化的哲学思考。
君看刘李末,不能保河关。
注释:你看刘禹锡和李绅最后的结果如何?他们都不能守住国家的边关。
赏析:这句话以刘禹锡和李绅为例,强调了个人命运的无常和无力改变现实。他们虽然有才能和地位,但最终都无法保住国家的疆土和安全。这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感慨。
况此百株石,鸿毛于泰山。
注释:更何况这些一百株的石头,即使微不足道,也能压垮泰山。
赏析:这句话用“鸿毛于泰山”这一比喻来形容这些石头的微不足道和强大力量的对比。即使是小小的石头,也能产生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力。这反映了诗人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视角。
但当对石饮,万事付等闲。
注释:但是当你坐下来面对这些石头时,所有的烦恼和忧虑都可以放下了。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待生活的豁达和乐观态度。他认为面对这些石头,可以把所有的烦恼都放下,享受当下的生活。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