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㝅。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这首诗的标题是《凤翔八观·其一·石鼓歌》。它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收录于《全唐诗》中。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冬十二月岁辛丑,我初从政见鲁叟。
冬十二月,岁次辛丑年。我初次从政,遇见一位姓鲁的老者。
旧闻石鼓今见之,文字郁律蛟蛇走。
我先前听说石鼓的记载,今天见到石鼓实物,文字苍劲有力,如同蛟龙在游走。
细观初以指画肚,欲读嗟如钳在口。
仔细观察石鼓的刻文,想要读懂它,却好像被钳子夹住了一样。
韩公好古生已迟,我今况又百年后。
韩愈喜欢研究古代文化,但他生得比较晚,而我现在已经活了一百多岁了。
强寻偏傍推点画,时得一二遗八九。
勉强寻找那些旁侧和旁边的东西来理解笔画和字义,有时只能得到一两个线索,而大部分内容则被忽略或遗失了。
我车既攻马亦同,其鱼维鱮贯之柳。
我的车已经能够驾驭马,就像马也能够驾御鱼。这里的“其鱼”可能指的是某种古代的战车或者战船,而“贯之柳”可能是指柳木制成的箭。
古器纵横犹识鼎,众星错落仅名斗。
古时候的各种器物纵横交错,我仍然能够认出它们的名称,比如鼎;众星散乱地排列,我也只能勉强记住它们的名字,比如北斗七星。
模糊半已隐瘢胝,诘曲犹能辨跟肘。
虽然有些细节变得模糊不清,但依然能够辨别出它们的形状和轮廓,就像膝盖和肘部一样。
娟娟缺月隐云雾,濯濯嘉禾秀稂莠。
月亮弯弯地躲在云雾之中,庄稼茁壮生长,杂草却不显突出。
漂流百战偶然存,独立千载谁与友。
我在战争中漂泊不定,偶尔还能存活下来;但即使如此,我也孤独地度过了千年,没有人与我为伴。
上追轩、颉相唯诺,下揖冰、斯同鷇㝅。
向上追溯到轩辕氏和伏羲氏的时代,他们相互谦让,彼此呼应;向下则与冰河时代和燧人氏的时代相似,都是一种生物。
忆昔周宣歌《鸿雁》,当时籀史变蝌蚪。
我回忆过去周宣王唱着《鸿雁》的歌曲,那时的文字已经发生了变革,由象形的蝌蚪文变成了甲骨文。
厌乱人方思圣贤,中兴天为生耆耇。
在乱世中的人正在怀念圣贤,而上天也创造了长寿的老人来象征中兴时期的繁荣昌盛。
东征徐虏阚虓虎,北伏犬戎随指嗾。
我东征时打败了徐虏,像猛虎一样的阚虓;向北时又制服了北方的犬戎,任由指挥。
象胥杂沓贡狼鹿,方召联翩赐圭卣。
象胥们纷纷前来进献野兽和鹿皮,然后朝廷就召集官员进行赏赐,赠送精美的玉圭和酒壶。
遂因鼓鼙思将帅,岂为考击烦蒙瞍。
因此我开始思考起将领和士兵的责任,而不是去烦扰那些负责吹奏乐器的人。
何人作颂比《嵩高》,万古斯文齐岣嵝。
是谁创作了赞美嵩山的颂词?这样的文章流传千古,与岣嵝山的碑文一样具有不朽的价值。
勋劳至大不矜伐,文、武未远犹忠厚。
他为国家立下的功劳非常大,但他从不炫耀自己,文德武功也没有远离,依然保持着忠诚和质朴的品质。
这首诗是韩愈在晚年创作的一首长诗,通过对石鼓的描写和自己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敬仰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韩愈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期待和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