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谁知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馀。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注释:

1.自清平镇游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往返四日,得十一诗。寄子由同作其十爱玉女洞中水,既致两瓶,恐后复取而为使者见绐,因破竹为契,使寺欺谩久成俗,关市有契繻。

译文:

从清平镇游玩到楼观、五郡、大秦、延生、仙游等地,往返四天,写出了十一首诗歌,送给子由一起创作。爱玉女洞中的水,已经送来两瓶,恐怕以后还会取水给人,所以用竹子做成契约,让寺庙欺骗。

  1. 南山下,取水亦置符。
    译文:
    谁知道南山下,取水也设置了符咒。
  2. 古人辨淄渑,皎若鹤与凫。
    译文:
    古人辨别淄水和渑水,清澈如同鹤和凫。
  3. 吾今既谢此,但视符有无。
    译文:
    如今我已经谢绝这件事,只是看符咒是否还在。
  4. 常恐汲水人,智出符之馀。
    译文:
    经常担心那些取水的人,聪明程度超过符咒。
  5. 多防竟无及,弃置为长吁。
    译文:
    多次防备却无济于事,放弃它而叹息不已。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在游览过程中发现一些不合理的现象,并对此进行了批评。作者认为,古代的人们分辨淄水和渑水,清澈如同鹤和凫,而现在的取水人聪明程度超过了符咒。作者对此感到忧虑,担心这些取水人的聪明程度会超越他们所持的符咒。作者还表示,即使多次防备却无济于事,最后只能无奈地放弃。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不满以及对公正社会的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