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帆谢公渚,日脚东西平。
孤亭得小憩,暮景含馀清。
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
老僧如夙昔,一笑意已倾。
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
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
逢人辄自哂,得鱼不忍烹。
似闻绩溪老,复作东都行。
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
过此感我言,长篇发春荣。

【注】谢公渚:谢朓曾于公元409年(宋永初元年)任宣城太守,谢朓的别墅在今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郊。斗野亭:孙莘老的别墅在邵伯镇,即今江苏省高邮县西北的邵伯堰上。

孤亭得小憩(jì):作者在斗野亭与朋友孙莘老相遇,两人相谈甚欢。“孤亭”指斗野亭,“小憩”指稍作休息。

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斗宿与牛宿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个星座,斗柄指北方的北斗星。斗与牛二宿的位置在南方,作者在斗野亭中看到这两颗星星,想象它们像斗柄一样挂在南檐上。

老僧如夙昔,一笑意已倾:孙莘老和尚笑时的样子就像以前一样,令作者感到亲切和愉快。

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孙莘老写了一首《次韵孙莘老斗野亭寄子由》的新诗寄给作者,让作者想起了过去的事情。

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作者说自己一生往返于海州和京城之间,现在老了,只能在海上度过晚年。

逢人辄自哂(shěn),得鱼不忍烹:遇到别人总爱开玩笑地自嘲,得到鱼又舍不得吃。

似闻绩溪老,复作东都行:好像听说绩溪的老友又要去东边的地方了。

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作者说自己的这首诗就像秋天盛开的菊花,在寒冷的霜中显得更加鲜艳明亮。

过此感我言,长篇发春荣:过了这个时期,作者想到自己的诗才就象春天的花朵一样焕发光彩。

【赏析】

《次韵孙莘老斗野亭寄子由》:这首诗作于熙宁九年(西元一〇七六年)冬,当时作者与孙觉同游苏州,并有诗赠答之作。诗中描绘斗野亭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首联:“落帆谢公渚,日脚东西平。”写斗野亭所在地的环境。谢公渚是一处名胜古迹,位于苏州东南太湖之滨,相传晋代谢安曾在此地隐居钓鱼,因此得名。作者在斗野亭与孙觉相遇,两人相谈甚欢,于是写下了这首《次韵孙莘老斗野亭寄子由》的诗作。

颔联:“孤亭得小憩,暮景含馀清。”描写了斗野亭周围的景色。斗野亭是一座孤独的亭子,在这里诗人得到了一个暂时休息的机会。夕阳西下,晚风拂面,斗野亭周围的景色宁静而美丽。

颈联:“坐待斗与牛,错落挂南甍。”描述了斗野亭周围天空中星辰的变化。斗宿与牛宿是二十八星宿中的两个星座,斗柄指向南方。诗人坐在斗野亭中仰望星空,看到了斗宿与牛宿的星座,想象它们像斗柄一样挂在南檐上。同时,诗人也感受到了自己与老朋友相聚的喜悦。

尾联:“老僧如夙昔,一笑意已倾。”描绘了斗野亭附近寺庙的景色。斗野亭附近有一座古老的寺庙,寺庙中的老僧依然保持着往日的笑容。作者在这里遇到了老友孙觉,两人相谈甚欢。

尾联:“新诗出故人,旧事疑前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感慨。诗人想起了与朋友孙觉一起度过的时光,那些往事仿佛是前世的事情一样难以忘怀。

尾联:“吾生七往来,送老海上城。”反映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诗人一生往返于海州和京城之间,现在老了,只能在海上度过晚年。同时,诗人也感叹人生无常,岁月如梭。

尾联:“逢人辄自哂(shěn),得鱼不忍烹。”表现了诗人的性格特点。诗人喜欢开玩笑地自嘲,遇到别人总是忍不住要开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同时,诗人也珍惜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生活,不会随意浪费食物。

尾联:“似闻绩溪老,复作东行。”推测了老友孙觉的行程安排。据《舆地纪胜·江南西路·徽州府》记载,绩溪(今安徽绩溪)地处江南水乡,风景优美。诗人猜测这位老朋友可能又要去江南水乡游玩了。

尾联:“小诗如秋菊,艳艳霜中明。”比喻了诗人创作的诗歌就像秋天盛开的菊花一样美丽动人。同时,这些诗歌也在寒霜中显得更加鲜艳明亮,展现出了诗人独特的创作风格。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表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也展现了诗人晚年的生活状态和心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