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诗句释义:

  1.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 “日月”比喻时间的推移,“双毂”象征车轮的两侧,意味着时间如同车轮般不断转动。“古今同一丘”则表达了无论古今,世界都是一个整体。
  1. 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 “鹤骨”指鹤这种长寿而高洁的动物,常用来比喻人的品质或精神。“凛然不知秋”形容鹤虽年老但依然保持着清高和纯洁的气质,不被外界的变迁所影响。
  1.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 “去住两无碍”表示无论身处何处,都不受阻碍。“人天争挽留”则表达了人们与神仙之间为了留住对方而进行的激烈争夺。
  1.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 “龙出山”指的是龙飞腾而出,象征着力量和威猛。“雷雨卷潭湫”则描绘了雷雨将深潭上的漩涡卷入其中的情景,比喻事态或人物的突然崛起或变化。
  1.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 “珠还浦”形容物品回到原处,这里用来形容事物回归本位或归宿。“鱼鳖争骈头”则描绘了各种生物在水边争抢食物,生动地展现了生机勃勃的景象。
  1.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 “寄寓”表示暂时的居住或停留。“名实浮”则表达了对于名声与实际不符的担忧,担心自己的名声只是外在的虚名,而非真正的实力或成就。
  1.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 “陶令”指的是东晋时期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以其隐居田园、超然物外的诗风著称。“远公”则是慧可法师,以其禅宗修行的高超技艺和对弟子的关爱而闻名。这里通过比较,表达了自己对陶渊明的敬仰以及对慧可法师的尊重。
  1.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 “过溪”可能指的是返回的旅程即将开始。“溪水当逆流”则形象地描绘了溪水的流动方向,暗示着人生道路的曲折和无常。
  1.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 “此山人”可能指的是自己或其他与作者关系亲近的人。“二老游”则是指两位老者的游历故事。这句话表达了希望这段经历能够被永远铭记的愿望。
  1. 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 “大千”指的是广阔的宇宙或无限的空间,这里用来象征世界的广阔无垠。“宁有别离忧”则表达了对于分离之苦的忧虑已经不存在,因为无论身在何处,都能找到归属感和安宁。

译文:
辩才老师退居龙井,不复出入。余往见之,尝出,至风篁岭。左右惊曰:「远公复过虎溪矣。」辩才笑曰:“杜子美不云乎:与子成二老,来往亦风流。”因作亭岭上,名之曰过溪,亦曰二老。谨次辩才韵,赋诗一首。
日月转双毂,古今同一丘。
惟此鹤骨老,凛然不知秋。
去住两无碍,人天争挽留。
去如龙出山,雷雨卷潭湫。
来如珠还浦,鱼鳖争骈头。
此生暂寄寓,常恐名实浮。
我比陶令愧,师为远公优。
送我还过溪,溪水当逆流。
聊使此山人,永记二老游。
大千在掌握,宁有别离忧。

赏析:
本诗是一首赠别诗,通过对辩才老师的描绘和对其生活态度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佛学的独特感悟。首句以日月转动暗喻时间的流逝,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接着通过鹤的形象表达了人的精神和品质的永恒。接下来的句子中,“去住两无碍”展示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而“人天争挽留”则揭示了人间与仙界之间的微妙关系。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既富有哲理又充满诗情画意,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