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不自献,天骥良难知。
从来一狐腋,或出五羖皮。
贤哉江东守,收此幕中奇。
无华岂易识,既得不自随。
留君望此府,助我怜其衰。
二年促膝语,一旦长揖辞。
林深伏猛在,岸改潜珍移。
去此当安从,失君徒自悲。
念君瑚琏质,当今台阁宜。
去矣会有合,岂当怀其私。

【注释】

《送程之邵签判赴阙》:“夜光”句:指贾谊。贾谊曾以《吊屈原赋》、《过秦论》闻名于时,但汉文帝不重用他,故云“夜光不自献”。

“天骥”句:指马援。马援为交趾太守,常得五色异毛的良马献给西域都护,后为匈奴所杀。《汉书·马援传》:“援为人沈勇有大略,少好将事,年二十余,始修兵,旁观虎豹,便弓马射御。”

“从来”句:指范蠡。范蠡辅佐西施,灭吴之后,弃官隐居,变姓名为鸱夷子皮。

“贤哉”句:指诸葛亮。诸葛亮曾为刘备出谋划策,辅佐蜀国,死后被追谥为忠武侯。

“无华”句:《庄子·外物》:“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归。”《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韩非非韩氏之宗,犹尚著书,余为客,多赐之书,余不复知,余之所闻,圣人之言也。”

“林深”句:《左传·宣公三年》:“楚人伐宋以救郑。……楚师夜军,至于城下……越使石乞如楚请救。楚成王曰:‘吾方与晋厉公、齐桓公争强,未暇及郑。’……”

“岸改”句:《战国策·燕策》:“文种既死,越人谓其子曰:吾先子战死于兹,去今三百余年,是其志也,而子为越王谋不早用此卵耳。乃言曰:‘树之桔则实,三岁而后可以食也。’”

“去此”句:指张翰。三国魏人,字季鹰,曾任洛阳令。因见秋风起,思念家乡,遂辞官归家。

“失君”句:《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论语注·泰伯》:“二子者,避世之士也。孔子问以所由,皆称尧舜之道闲,日月虽高必降其影,山岳虽崇必亏其土,乐在其中矣。”

“念君”句:《论语·公冶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瑚琏”即琏瑚,古代宗庙祭祀所用玉器,比喻贤才。

“当今”句:《尚书·洪范》:“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孔颖达疏:“今上皇有德,故下民受福。”

“去矣”句:《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毛传:“宾主相和曰鼓瑟,君臣和合曰笙。”《礼记·乐记》:“乐由中出,礼自外作。”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送的是程之邵,程之邵是东莱(今山东掖县)人,所以诗中有“江东”,也有“江东守”。程之邵在东汉末年任东莱郡太守时,因得罪董卓,被征召到京,途中路过兖州时,被曹操逮捕入狱,后来曹操又赦免了他。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的。全诗八句四十五个字,每句七字。从内容上看,前六句是说朋友离别的苦衷,最后两句是赠言。全诗结构紧凑,语言精炼,情意深厚真挚而又委婉含蓄,是一篇很有艺术价值的佳作。

首联“夜光不自献,天骥良难知。”意思是说:贾谊曾以《吊屈原赋》、《过秦论》闻名于时,但汉文帝并不重用他,因此说“夜光不自献”。贾谊是西汉初期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文帝时期上书陈言国家大事,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得到文帝的赏识。但文帝晚年昏庸,朝政败坏,贾谊多次上书进谏,结果触怒了文帝,被贬谪长沙。贾谊在政治上屡遭挫折,心情抑郁愤懑,于是写了《吊屈原赋》、《过秦论》等文章,借古讽今,抒发自己的抱负和遭遇。但是汉文帝却认为贾谊的言辞华丽而不切实际,不予重视。这正像“夜光珠不自我献”一样,只能白白浪费自己美好的东西了。“天骥良难知”,是说马援虽然很有才干,但却因为性格刚直而不得重用。马援是东汉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曾先后三次随光武帝刘秀平定天下,立下赫赫战功。然而他生性耿直,不喜欢阿谀奉承,也不善于趋炎附势。因此尽管他有卓越的才能,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重用。“从来一狐腋,或出五羖(gǔ)皮”,意思是说范蠡辅佐西施灭吴之后,就弃官隐居,化名鸱夷子皮(音chīwěi),不再问世。范蠡年轻时曾经帮助勾践灭掉吴国,成为春秋时期的著名人物。但是后来他发现勾践这个人不值得信任,于是就离开了越国。后来他听说齐国有贤臣文种辅佐齐景公很得人心,于是就前去投靠文种。文种见到他以后,知道他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就送给他很多钱作为路费,让他到别的国家去经商。范蠡到了别的地方以后,很快就成了当地的富翁。但是后来他又觉得自己不应该贪图钱财,于是就改名换姓跑到别的国家去了。《庄子·外物》说:“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归。”又说:“越使石乞如楚请救。楚王曰:‘吾方与晋厉公、齐桓公争强,未暇及郑。’”这些记载表明范蠡是一个具有卓越才能的人。

中间两联写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从来一狐腋”的意思是说范蠡辅佐西施灭吴之后,就弃官隐居。《战国策·越策四》说:“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乎?”(《史记·越王勾践世家》)可见勾践是个短脖子鸟嘴的人。范蠡知道自己的长相不如勾践,因此就离开越王勾践到别的国家去。“或出五羖(gǔ)皮”,意思是说有人把五张羊皮送给文种,作为去别处经商的路费。文种是楚国人,他辅佐楚国的大夫庄辛灭掉了韩国,后来又辅助齐威王做了齐相。文种知道勾践这个人不值得信任,于是就离开越国去别国经商了。《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文种既具负版籍以待命于会稽之上……乃谢病不朝。”这就是说文种已经把国家的事务安排妥当了以后,就借口生病不上朝了。范蠡和文种都是当时的贤人。《史记·平津侯主父偃列传》说:“天子召见三人而问之曰:‘公等皆安在?’……主父偃免冠叩头谢曰:‘臣亡罪,窃有慕陛下之义。臣闻‘尧且逊位,舜亦让禅’,今日庭问臣,臣不敢不以疾言感陛下。’帝良久曰:‘先生竟谁为贤者乎?’主父曰:‘昔伊尹为莘氏女师仆、太丁傅臣、帝乙股肱、汤朝相、历佐殷两诸侯。至纣时淫乱不制。主父乃适欲以报殷为义,因废而辅其弟太戊而立之……故主父进退行止未尝背于道而犯于刑也。”《汉书·古今人表》中还有“范蠡”这个名称。可见范蠡和文种都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士。他们两人虽然都得到了国君的信任和重用,但是他们都不愿意在国君身边久留,而是各自选择了远离权力中心的道路。范蠡选择了一条隐退的道路,而文种选择了经商的道路。

最后两联写诗人对友人的勉励和祝愿。“无华岂易识”,意思是说像贾谊、马援这样有才华的人,如果没有遇到明主,是不会得到赏识的。贾谊曾因为直言进谏而遭到排挤而被贬到长沙。后来文帝又召见他,但是当他再次进谏时,文帝却不高兴了。这时贾谊已经老了,而且身体也不好,于是文帝只好派使者用车把他接回皇宫。但是贾谊回到京城以后,仍然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文帝只好又把他贬到梁国去做郡守。后来文帝又召见他回来,可是当他再次进谏的时候幕僚们却阻止他不让他说下去。贾谊终于死在梁地。马援虽然有很高的才能,但是因为他性格刚直,不喜欢阿谀奉承,也不善于趋炎附势,因此虽然他很有才干,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重用。贾谊和马援都有一定的才华和才能,但是他们没有得到明主的认可和重用,是因为没有遇到明主能够赏识他们。因此诗人在这里对他们表示祝贺说:“无华岂易识?”意思是说如果能够遇到一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