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我在广陵,怅望柴桑陌。长吟《饮酒》诗,颇获一笑适。
当时已放浪,朝坐夕不夕。矧今长闲人,一劫展过隙。
江山互隐见,出没为我役。斜川追渊明,东皋友王绩。
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然后根据要求进行具体分析.
题干中给出了四句诗,要求对四句诗的注释、译文以及赏析.首先对四句诗分别进行注释,然后再翻译成现代汉语,最后结合注释和译文,写出自己的见解.
①昔我在广陵,怅望柴桑陌:从前我在广陵的时候,怅恨地望着柴桑小路.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柴桑:指陶渊明的故乡,在今湖南长沙西南.
译文:我曾在广陵(即今江苏省扬州市)生活,常常怀念着柴桑小径.
②长吟《饮酒》诗,颇获一笑适:我常常吟诵《饮酒》这首诗,也颇感自得.
译文:我常常吟诵《饮酒》这首诗,也颇感自得.
③当时已放浪,朝坐夕不夕:当时我已放荡无拘了,早晨坐着晚上就不想走了.
译文:当时我已放荡无拘了,早晨坐着晚上就不想走了.
④矧今长闲人,一劫展过隙:何况现在我已经闲居无事,一生的光阴就像那过眼的缝隙一样.
译文:更何况我现在已经闲居无事,一生的光阴就像那过眼的缝隙一样.
⑤江山互隐见,出没为我役:山川相互隐蔽,出现又隐伏,都服从我的驱使.
译文:山川相互隐蔽,出现又隐伏,都服从我的驱使.
⑥斜川追渊明,东皋友王绩:追随陶潜(渊明),与王绩(王勃之兄)一起隐居东皋.
译文:追寻陶潜(渊明),与王绩(王勃之兄)一起隐居东皋.
⑦诗成竟何为,六博本无益:写诗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下棋本来也是没有益处的.
译文:写诗究竟有什么用处呢?下棋本来也是没有益处的.
⑧此诗表达了诗人归隐田园的愉快心情和旷达的人生态度,是一首抒情言志的作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归隐后所作。诗人在诗中回忆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情况,并抒发了诗人的愉快心情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看法。
开头两句,诗人回顾了自己过去在广陵时的生活,感叹于自己的身世变迁.诗人在广陵的时候,曾经感到惆怅不安.他怀念着柴桑的小路,而柴桑正是他的故乡.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家乡的依恋之情.
第三句,诗人回忆了自己当年的生活状况.他曾经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早晨坐在家中,晚上便不想走.这一描写反映了诗人曾经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不思进取的颓废生活状态.
第四句,诗人进一步回忆自己过去的生活.他曾经放荡不羁、游手好闲地度过时光.这两句反映了诗人曾经过着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生活状态.
第五句,诗人回忆起自己现在的境况,他现在已经闲居在家,不再像过去那样游荡不定了.这一部分描写反映了诗人已经回归自然、回归田园的生活状态.
第六句,诗人继续回忆自己现在的境况.他仍然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过着隐逸山林的生活.这一部分描写反映了诗人已经远离尘世喧嚣、远离世俗纷扰的生活状态.
第七句,诗人回忆起自己过去的诗作,并思考了它的意义.他认为自己的诗歌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这一部分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的价值和意义的认识.
第八句,诗人反思自己的诗歌创作过程,他曾经为了诗歌而苦苦思索、苦苦追求.这一部分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执着追求.
第九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诗歌创作目的.他认为写诗没有什么实际作用.这一部分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目的的认识.
第十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态度.他认为写诗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一部分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价值的认识.
第十一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诗歌创作的看法.他认为写诗并不能改变什么.这一部分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认识.
第十二句,诗人表达了自己的感慨.他认为写诗没有什么实际意义.这一部分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诗歌创作的感慨之情.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如下:这首诗是陶渊明在闲居期间所作的一首抒情言志之作,通过回忆自己的过去和现在的生活情况,抒发了诗人愉快的心情和旷达的人生态度,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