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为太室游,卢岩在东麓。
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
径归不复往,峦壑空在目。
安知有十志,舒卷不盈辐。
一处一卢生,裘褐荫乔木。
方为世外人,行止何烦录。
百年入箧笥,犬马同一束。
嗟余缚世累,归未有茅屋。
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
尚欲逃世名,岂须上图轴。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然后分析选项的内容,根据诗句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即可。
题干:
题卢鸿一《学士堂图》
昔为太室游,卢岩在东麓。
直上登封坛,一夜茧生足。
径归不复往,峦壑空在目。
安知有十志,舒卷不盈辐。
一处一卢生,裘褐荫乔木。
方为世外人,行止何烦录。
百年入箧笥,犬马同一束。
嗟余缚世累,归未有茅屋。
江干百亩田,清泉映修竹。
尚欲逃世名,岂须上图轴。
【详解】
此诗是一首题画诗。卢鸿,字鸿宾,号嵩山处士,范阳人。唐德宗贞元年间进士,官至太子少傅。他隐居中岳庙旁的崇福寺,自号“嵩山处士”。这首诗是写他的《学士堂图》的。
首联写自己曾在太室游玩,后来来到卢岩(即嵩山)。诗人把太室比作自己的故乡,表明自己对嵩山的眷恋之情。
颔联写诗人登上嵩山后的感受:在登封坛上,一夜之间脚上的茧子都长出来了。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登山之辛苦。
颈联写自己下山之后,只想着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不再回到山里了。“峦壑”指群山;“空在目”则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的向往之情。
五句到八句写自己的抱负与理想。诗人说:“我怎么会知道还有十个志向呢?”诗人以“舒卷不盈辐”来比喻自己的抱负之大。“舒”指展开,“卷”指收起。“舒卷”在这里代指“抱负”,而“辐”指的是古代车辐的末端,这里代指“车轮”。诗人以“舒卷不盈辐”比喻自己的抱负之大,可见诗人的抱负是很大的。
九到十四句写自己已经脱离尘俗,不再过问世俗之事,过着隐逸生活。“裘褐荫乔木”意思是穿着粗布衣,戴着草帽,在乔木下乘凉。“方为世外人”意思是已经离开了人间世界。“行止”指行动、行为;“烦录”即麻烦别人记载或记事。“行止何烦录”意思是我的一举一动都不麻烦别人记载或记事。
十五到十七句写自己已经看破红尘,决心要摆脱名利的束缚。“百年入箧笥”意为一生的经历都装在箱里。“犬马同一束”意思是像狗和马一样被捆绑在一起。
最后两句写诗人的感叹。“嗟余缚世累”,叹息自己被世俗的拖累所束缚;“归未有茅屋”,意思是没有找到可以居住的房子。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懑之情。
尾联写诗人想要摆脱世俗的纷扰,追求自由的生活。“江干百亩田”,意思是在河边拥有一大片农田。“清泉映修竹”,意思是清澈的泉水映着修长的竹子。“尚欲逃世名”,意思是还想躲避世俗的名誉;“岂须上图轴”,意思是还用不着画一幅图来炫耀自己。
此诗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通过描写自己在嵩山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淡泊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