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视此邦,如洙如沂。
邦人劝我,老矣安归。
自我幽独,倚门或挥。
岂无亲友,云散莫追。

【解析】

此诗首四句以“我视”、“邦人”、“幽独”、“岂无”等词作领格,表现了诗人在政治风波中被贬后的心态。五、六两句是全诗的核心,表达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和归家之愿,也暗含了归家难的主题。七、八句则进一步抒写了诗人的孤独感和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最后两句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既是对前文所写情感的深化与升华,又为全诗定下了感情基调。

【答案】

译文:我在此地生活,就像洙水、沂水一样;这里的人劝我,你老了,还到哪里去呢?

自己孤独地生活,倚门而立的时候,或许还要挥动着手臂;难道没有亲朋好友么?他们都散去了啊,我追不上他们!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因“事触权党”,被贬济州司户参军时所作。王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曾官至给事中。但好大喜功的玄宗,听信谗言,将他贬至济州任司户参军。从此,他远离朝廷,开始了隐居的生活。因此,本诗是作者被贬后写的一首反映其内心世界的诗歌。

诗一开篇,便以“如洙如沂”来比喻自己的处世态度。洙水、沂水,均发源于今山东省境内,流经鲁地,汇入渤海。古人有云:“洙泗之间,舟车之所会也。”所以洙水、沂水成为儒家学者向往的地方。在这里居住,意味着安身立命、清白守志。作者在这里生活,自然也就感到如履薄冰、诚惶诚恐了。

诗人写到“邦人”劝他:“老矣安归?”这是说,自己年事已高,应该找个地方养老,何必再远走他乡呢。然而,对于仕途中的坎坷,诗人并没有表示任何抱怨或遗憾,而是用“安归”一词,委婉地表明了自己归隐的愿望。这一句看似平易,却含蓄深沉,它既表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又反映了他对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的向往。

“自我幽独,倚门或挥”二句是全诗的关键所在。“自吾”“幽独”二字,不仅表明了自己的孤独处境,而且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倚门”是诗人在家居生活中经常要做的事情,它象征着诗人对家的眷恋。然而,“或挥”却表明诗人在独自面对家园时,心中充满了惆怅。这种惆怅并非因为家园的破败,而是由于亲人离散而引起的。

“岂无亲友,云散莫追”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岂无”二字,既是对自己是否还有亲朋好友的怀疑,又是对“云散莫追”的反问。这句诗表面上是在回答前面的问题,实际上却是诗人对自己孤独处境的自我安慰。

本诗通过“我视”、“邦人”、“幽独”、“岂无”等词语,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诗人孤独无助、心烦意乱、无所适从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人在表达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自由自在的生活的向往时,也流露出一种悲愤和无奈的情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