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田可无田,耕道岂得道。
物生岂区区,天意非草草。
林茂鸟知归,水清鱼恶扰。
勿谓小人哉,请学樊须老。
【注释】
耕田可无田:耕种田地,却不一定有收获。
耕道岂得道:耕种的道理,又怎能得到呢?
物生岂区区:万物生长,难道只局限于此吗?
天意非草草:上天的安排,决不是轻率的。
林茂鸟知归:树林茂盛,鸟儿也知道返回。
水清鱼恶扰:清澈的水里鱼儿也感到不适而不安。
勿谓小人哉:不要认为小人吧!
樊须老:像樊须那样懂得学习的人。
【赏析】
这首诗以耕田为题,诗人通过对农事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于农耕生活的体验和感受。
诗中开头两句“耕田可无田,耕道岂得道”,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认识和态度。他认为,虽然耕种田地是必要的,但是耕种的道路却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这种认识反映出诗人对于农耕生活的独特理解,也表现了他对农耕劳动的尊重和敬畏。
“物生岂区区,天意非草草”,这两句诗进一步强调了农耕生活的重要性。诗人认为,万物的生长并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必然规律的。而上天的安排,更是决非草率的。这些观点都是对农耕生活的深刻认识,也体现了诗人的理性思考。
在后四句中,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了他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他看到树林茂盛,鸟儿知道回巢;水清鱼乐,鱼儿也感到舒适。这些景象都表现出了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也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两句“勿谓小人哉,请学樊须老”,则是诗人对读者的劝勉和鼓励。他认为,不要认为只是小人物才能懂得学习,就像樊须一样。樊须是古代传说中的一个隐者,他善于观察自然,领悟道理,因此被人们称为“樊先生”。诗人以樊先生的事迹来鼓励读者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
整首诗以耕田为题,通过对农耕生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尊重和理解。他以理性思考的方式看待农耕生活,看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同时,他也以自然的景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向往,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最后,他以樊须为例,劝勉读者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境界。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