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邑有顶山,下潜子母虬。
其子去为雨,以救乡人忧。
前擘穷峰开,化出百丈湫。
后因号破山,致祠献庶羞。
岁来省其母,风雹六月秋。
烟云腾踏去,不复经月留。
邑民赖其灵,虽旱岁有收。
因成两佛宇,幽邃号胜游。
涧泉走鸾车,松桂拥石楼。
夜堂人噤渗,阴壁风飕飗。
近年返暴雨,颇亦伤田畴。
老农务祈祷,梵呗日不休。
常为释徒利,乃作生民雠。
呜呼二虬者,其说何悠悠。
【译文】
顶破山,山下潜伏着母子两股虬龙,它们的儿子化作雨神,降雨救乡人于水火之中。前峰被开劈出一条通道,化为百丈深的湫池。后来因为人们称颂它而建祠供奉,献上丰盛的祭品以祈求风调雨顺。每年六月间,人们都会来到山顶,瞻仰那母与子的形象。烟云飘荡中,二虬化身为神灵,保佑百姓平安。邑民都依赖它们的灵验,在天旱之年也能得到丰收。为了纪念二虬的神功,建起了两座佛寺,成为幽静胜地,游人络绎。涧边流淌的泉水如同走鸾驾的车马,松树与桂树环绕着石楼。夜堂中寂静无声,只有阴壁上的风声呼啸。近年,山中又降暴雨,对田地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农人们纷纷祈祷,梵音不绝。但有时却为了寺庙的利益,而对百姓的福祉漠不关心,甚至与百姓为敌。哎!这两只虬龙啊,其传说为何如此悠长!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作者借“二虬”之名,赞颂当地山中一对虬龙母子的神奇功效,抒发了作者对这一神奇现象的赞美之情。此诗通过描写二虬的神奇功效以及人们对它的崇敬和依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问题。
一、二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此邑有顶山”,点明地点;“下潜子母虬”,说明二虬生活在地下。“其子去为雨,以救乡人忧。”二龙生下一个蛋,这个蛋孵出了一条小龙,小龙变成雨神后,下雨救了乡人的大灾大难。
三、四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前擘穷峰开,化出百丈湫。”二虬前脚一推,山峰就分开了,化出一个百丈深的潭池。
五、六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后因号破山,致祠献庶羞。”后人为了纪念二虬的功德,给这两座山分别立庙奉祀。人们把山上的泉水奉献给庙里,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七、八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岁来省其母,风雹六月秋。”每到六月,人们都要来看望二龙的母亲,祈祷她不要伤害庄稼。
九、十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烟云腾踏去,不复经月留。”烟雾云气升腾飘荡而去,再也不回来了。
十一、十二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邑民赖其灵,虽旱岁有收。”百姓们依靠它们的灵验,在遭受旱灾的年份也能获得好收成。
十三、十四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因成两佛宇,幽邃号胜游。”于是修成了两座佛寺,成为人们游玩的好地方。“涧泉走鸾车,松桂拥石楼。”清澈的涧水仿佛是皇帝所驾的鸾车,松树和桂花围绕着石楼。
十五、十六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夜堂人噤渗,阴壁风飕飗。”夜堂的人都不敢出声呼吸,阴壁上吹来的风呼呼作响。
十七、十八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近年返暴雨,颇亦伤田畴。”近几年来,山中又下起大雨来,对庄稼造成了很大损害。
十九、二十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老农务祈祷,梵呗日不休。”农民们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每天不停地念诵咒语。
二十一、二十二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常为释徒利,乃作生民雠。”他们常常为了寺庙的利益而不顾百姓的死活。
二十三、二十四句,写二虬的神奇功效。“呜呼二虬者,其说何悠悠。”“呜呼”感叹词,表示悲叹惋惜。“悠悠”长久的样子,指代二虬的说法流传得很久。“其说何悠悠”意思是说:“你们这些说法为什么流传得这么久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山中神龙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揭露了某些寺庙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顾百姓生死的现象。